[发明专利]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76394.7 | 申请日: | 2014-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30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冈本智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供电系统 送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向电动汽车等具备电池的车辆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从设置于地面侧的送电装置向设置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来向搭载于车辆的电负载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在这样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将车辆停放在供电位置来执行供电时,存在车辆从该供电位置移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偏移,因此需要立即检测出该偏移来使电力的供给停止。
作为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并进行控制以提供适当的电压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以第二周期进行通信,并且由送电装置以比第二周期短的第一周期进行控制以使送电电力适当。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46391号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例没有公开以下内容:在非接触供电的执行过程中,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对送电电力进行抑制。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能够对送电电力进行抑制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具有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和具有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输送电力,来向搭载于受电装置的电负载供电。送电装置具有根据送电电力指令值来控制向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的电力控制部,送电装置或受电装置具有运算送电效率的效率运算部。另外,受电装置具有:切换部,其在向电负载供给电力和停止向电负载供给电力之间进行切换;以及切换控制部,其在送电效率为阈值效率以下的情况下,切断切换部来停止电力的供给。而且,电力控制部在送电线圈中流动的电流超过阈值电流的情况下,进行用于抑制向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的控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送电装置具有送电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具有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来向搭载于受电装置的电负载供电。而且,具备:电力控制部,其根据送电电力指令值来控制向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以及过电流检测部,其检测向送电线圈供给的电流成为过电流的情形。电力控制部在由过电流检测部检测出过电流时,抑制向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量运算部的结构的框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送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受电侧控制器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763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铝高效节能再生精炼工艺
- 下一篇:一种防止弹簧渗碳的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