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放电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75886.4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29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大友阳一;柿花尚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H7/10 | 分类号: | B23H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电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放电加工装置,特别涉及线电极的接线。
背景技术
通常,在线放电加工装置中使用直径φ=0.3mm至0.1mm的线电极,利用线电极自动接线机构,使在前次的放电加工后被切断的线电极的前端经过上部线电极导向部、被加工物的加工开始孔、下部线电极导向部、以及下部线电极进给部而自动地向线电极回收部进给,进行用于接下来的放电加工的线电极的接线。
当前公开了一种利用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压力流体实现的线电极的输送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线电极的输送装置具有:线电极引导部,其利用压力流体将穿过下部喷嘴后的线电极沿引导辊而向水平方向进行诱导;第一流体喷出部,其去除附着于线电极的加工碎屑;第二流体喷出部,其针对穿过第一流体喷出部后的线电极而向其行进方向施加推力;引导管,其引导来自第二流体喷出部的喷流及线电极;以及流体回收部,其从穿过引导管后的喷流及线电极中分离出喷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92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使用线电极的直径为小于或等于0.05mm、不能进行由退火实现的笔直处理这样的软且极细的线电极时,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线放电加工装置中,为了提高极细的线电极的输送力,需要增大第二流体喷出部的喷出流量(例如大于或等于6l/min),但如果增大喷出流量,则存在弄湿线电极回收部的线回收辊(线电极卷起装置)、线电极缠绕于线回收辊而无法接线这样的问题。另外,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流体回收部设置有吸引回收输送液的机构,但存在下述问题,即,如果增大吸引部的吸引力,则极细的线电极会被吸入至吸引部而无法接线。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取得一种线放电加工装置,该线放电加工装置在将极细的线电极进行接线时,不会弄湿线电极回收部的线回收辊,且极细的线电极不会被吸入至吸引部。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下部线电极导向部,其具有下部导丝嘴和下部供电件,该下部导丝嘴将放电加工中的线电极定位,该下部供电件配置于该下部导丝嘴的下方,与所述线电极接触而将电流供给至该线电极;线电极回收部,其具有线回收辊和管端,该线回收辊将线电极夹入而进行拉拽,该管端将线电极和加工液分离;下部线电极进给部,其配置于所述下部线电极导向部与线电极回收部之间,具有抽吸器和下部引导管,该抽吸器喷出使线电极向所述线电极回收部进给的加工液,该下部引导管将线电极引导向所述线电极回收部;液体泵,其对所述抽吸器供给足以在所述下部引导管内输送线电极的回收流量的加工液;吸引器,其从所述管端吸引与所述回收流量相匹配的加工液;以及NC装置,其具有判断部和控制部,该判断部在线电极的接线作业时对线电极的前端到达所述管端之前的情况进行判断,该控制部基于该判断部的判断,将所述液体泵的喷出流量及吸引器的吸引流量从足以在所述下部引导管内输送线电极的回收流量及吸引流量,下调至线电极不会被吸入至所述管端的吸引部的回收流量及吸引流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取得下述效果,即,在将极细的线电极进行接线时,不会弄湿线电极回收部的线回收辊,且极细的线电极不会被吸入至吸引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线电极行进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纵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与图2不同相位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下部线电极导向部及下部线电极进给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下部线电极导向部及下部线电极进给部的、与图4相差90°相位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电极回收部的管端的侧视图。
图7是沿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线电极回收部的线电极进给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758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