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放电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75885.X | 申请日: | 2014-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29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大友阳一;柿花尚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H7/10 | 分类号: | B23H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电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放电加工装置,特别涉及线电极接线。
背景技术
通常,在线放电加工装置中使用直径φ=0.3mm至0.1mm的线电极,利用线电极自动接线机构,使在前次的放电加工后被切断的线电极的前端经过上部线电极导向部、被加工物的加工开始孔、下部线电极导向部、以及下部线电极进给部而自动地向线电极回收部进给,进行用于接下来的放电机工的线电极的接线。
当前公开了一种线放电加工装置中的自动接线方法,该线放电加工装置带自动接线,在线电极与被加工物之间的放电加工间隙施加加工用放电脉冲而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在该线放电加工装置中,在自动接线时将引导线电极的喷嘴内的加工液去除,使喷嘴内成为干燥的状态而对线电极进行自动接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48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线电极的直径为小于或等于0.05mm、不能进行由退火实现的笔直处理这样的软且极细的线电极中,存在下述问题,即,从上部引导管吹出的空气在管出口弹回,在上部引导管内空气对流而妨碍极细的线电极的输送,由于线电极的向输送路径外的伸出等而导致线电极不能穿过上部线电极导向部,自动接线失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技术,为了使在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下侧通过热或者切割器而切断的线电极的切断端部的直径不比线电极的直径大,使喷嘴内及线电极为干燥的状态而进行切断,得到良好的切断端部形状,切断端部容易穿过下部线电极导向部,但不适用于使极细的线电极穿过上部线电极导向部。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线放电加工装置,该线放电加工装置能够使极细的线电极穿过上部线电极导向部。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线放电加工装置具有:上部线电极进给部,其具有进给辊、上部引导管以及引导管头,该进给辊将线电极送出,该上部引导管将所述线电极向下方进行引导,该引导管头将空气向下送入至该上部引导管内;以及上部线电极导向部,其具有上部供电件、上部导向件、上部加工液喷嘴以及上部导丝嘴,该上部供电件与所述线电极接触而将电流供给至该线电极,该上部导向件由在该上部供电件的上侧配置的上侧导向件及在下侧配置的下侧导向件构成,进行导向以使得所述线电极与所述上部供电件接触,该上部加工液喷嘴在放电加工中向被加工物吹送加工液,该上部导丝嘴配置于该上部加工液喷嘴的喷出口,将放电加工中的线电极定位,该线放电加工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从所述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下侧导向件的下侧吸引空气的吸引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取得下述效果,即,能够使极细的线电极穿过上部线电极导向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线电极行进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纵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与图2不同相位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下部线电极导向部及下部线电极进给部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线电极进给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线电极行进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纵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与图2不同相位的放大纵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下部线电极导向部及下部线电极进给部的剖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的线电极进给时序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线放电加工装置100具有:线电极保持部10、上部线电极进给部30、上部线电极导向部40、下部线电极导向部60、下部线电极进给部70、以及线电极回收部80。
线电极保持部10具有:线轴11,其卷绕线电极1而进行保持;以及滑轮12a、12b、12c,它们转换线电极1的进给方向。
上部线电极进给部30具有:进给辊21,其将线电极1送出;夹紧辊22a、22b,它们将线电极1卷绕在进给辊21;上部引导管31,其将线电极1向下方的上部线电极导向部40进行引导;以及引导管头32,其将空气向下送入至上部引导管3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758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焊接组件和方法
- 下一篇:冲压成形方法及冲压产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冲压成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