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的电解液注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7468.0 | 申请日: | 2014-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14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石桥景祥;井上遼;佐藤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解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被密封为真空状态的腔室内向电池的内部注入电解液的电解液注液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作为向电池的内部注入电解液的装置,已知一种在被密封为减压状态的真空环境下的腔室内注入电解液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5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种真空状态下的注液,电解液不可避免地挥发。因此,在设定注液泵的电解液的注液量时,事先考虑电解液挥发的挥发量,以对实际上电池内所需要的规定的注液量加上挥发量的方式设定注液量。
然而,在注液时,无法完全防止电解液在腔室内飞散,因此,随着注液的次数增加,腔室内飞散的电解液以附着在腔室的内壁面等的形式某种程度地残留。
此外,即使设为真空状态,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也不完全挥发,因此即使暂时将腔室内减压到规定的真空状态,也无法完全去除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也就是说,当重复进行注液时,某种程度的电解液不可避免地残留在腔室内。
当这样残留在腔室内的电解液达到规定水平时,该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在减压时或注液时会挥发,因此本来认为会挥发的注液中的电解液不挥发,注液中的电解液的挥发量减少,进而向电池内注入的电解液的注液量过量。当这样注液量过量时,会导致重量过重而成为次品(不合格品)等的品质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由于重复注液而随时间经过在腔室内残留有规定水平的电解液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电解液的注液量的、新型的电池的电解液注液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的电解液注液装置具有:注液泵,其向配置在被密封为减压状态的腔室内的电池的内部注入电解液;以及真空泵,其对所述腔室内进行减压。而且,对利用该真空泵使腔室内的压力成为规定的真空状态为止的真空到达时间进行测量,根据该真空到达时间来校正所述电解液的注液量。
在腔室内残留有电解液的情况下,在利用真空泵使腔室内的压力从大气压附近减压到规定的真空状态的所谓的抽真空的期间内,该残留的电解液也会挥发,因此到成为真空状态为止的真空到达时间变长。因而,能够根据该真空到达时间来判断有无残留的电解液。具体地说,当真空到达时间变长时,判断为腔室内残留有电解液,通过对电解液的注液量进行减量校正,能够优化注液量。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由于重复注液而随时间经过在腔室内残留有电解液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电解液的注液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解液注液装置的薄膜封装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薄膜封装电池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注液步骤的过程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注液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上述本实施例的注液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腔室减压时的压力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电解液的注液量的减量校正控制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来说明作为被注入电解液的电池的一例的薄膜封装电池。该薄膜封装电池1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扁平的长方形的外观形状,在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缘具备由导电性金属箔形成的一对端子2、3。该薄膜封装电池1是将呈长方形的电极层叠体4和电解液一起收容在由层压膜形成的封装体5的内部而得到的电池。所述电极层叠体4由隔着分隔件8交替层叠的多个正极板6和负极板7构成。多个正极板6与正极端子2接合,同样地,多个负极板7与负极端子3接合。正极板6是在由铝箔等金属箔形成的正极集电体6a的两面涂布正极活性物质层6b而形成的,同样地,负极板7是在由铝箔等金属箔形成的负极集电体7a的两面涂布负极活性物质层7b而形成的。
封装体5呈配置在电极层叠体4的下面侧的一个层压膜和配置在电极层叠体4的上面侧的另一个层压膜的双层构造,使这两个层压膜的周围的四边重合,沿其周缘彼此热熔接。在对层压膜进行热熔接时,位于呈长方形的薄膜封装电池1的短边侧的一对端子2、3通过层压膜的接合面而被引出到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7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织物脱灰翻新用处理剂及处理方法
- 下一篇:矿浆树脂法提取五氧化二钒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