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7322.6 | 申请日: | 2014-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13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朴赞奎;孙洪升;金成贤;林孝俊;安鲜蓉;金永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冶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B51/02 | 分类号: | B23B51/02;B23B51/08;B23C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严星铁 |
地址: | 韩国首***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转位 钻头 切削 刀片 | ||
1.一种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准面(110),其贯通地形成有连结孔(116);
内刃侧面(120),其在以所述基准面(110)为正面的俯视图中观察时,形成于左右两侧,并具有第1宽度(w1);及
外刃侧面(130),其在以所述基准面(110)为正面的俯视图中观察时,形成于上下两侧,并具有第2宽度(w2);
所述内刃侧面(120)在边上形成有内刃转移切刃(124),以所述内刃转移切刃(124)为基准,在两侧形成有第1、2内刃切刃(126a、126b),
所述外刃侧面(130)在中央形成有外刃尖刃(132a),以所述外刃尖刃(132a)为基准,在两侧分别形成有第1、2外刃侧面(130a、130b),在所述第1外刃侧面(130a)的边上形成有外刃转移切刃(134),以所述外刃转移切刃(134)为基准,在两侧形成有第1、2外刃切刃(136a、136b),
在以所述基准面(110)为正面的俯视图中观察时,所述第1内刃切刃(126a)与所述第1外刃切刃(136a)构成的第1角度(a1)和所述第2内刃切刃(126b)与所述第2外刃切刃(136b)构成的第2角度(a2)相同,
所述基准面(110)、所述内刃侧面(120)和所述外刃侧面(130)的旋转180°前与旋转180°后的形状相同,正面和背面倒转前与倒转后的形状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宽度(w1)与所述第2宽度(w2)互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宽度(w1)大于所述第2宽度(w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宽度(w1)与所述第2宽度(w2)的比率为1.05:1至1.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内刃侧面(120)为正面的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基准面(110)形成为高于所述第1、2内刃切刃(126a、126b)或所述第1、2外刃切刃(136a、136b)。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刃切刃(126a)形成有与所述内刃侧面(120)构成直角的平刃瓣(151),在一部分区间,形成有与所述内刃侧面(120)构成第1钝角(f)的负倒棱(1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切削刀片(100)安装于钻头主体(200)的状态下,当钻头主体(200)以中心线(CL)为基准旋转时,形成所述负倒棱(152)的一部分区间配置于中心线(CL)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倒棱(152)的长度(w3)相对于所述第1宽度(w1)为0.05至0.3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外刃侧面(130)为正面的侧视图中,所述第1外刃切刃(136a)与所述基准面(110)构成的第3角度(c、c1、c2)为2°至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基准面(110)为正面的俯视图中观察时,所述第1外刃侧面(130a)与所述第2外刃侧面(130b)构成的第4角度(b)为160°至174°。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2角度(a1、a2)为93°至10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钻头用切削刀片,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内刃侧面(120)为正面的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内刃转移切刃(124)相对于所述基准面(110)以第21、22钝角(d1)形成,在以所述外刃侧面(130)为正面的侧视图中观察时,所述外刃转移切刃(134)相对于所述基准面(110)以第21、22钝角(d2)形成,所述第21、22钝角(d1、d2)为90.5°至17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冶金株式会社,未经韩国冶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732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