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材料用聚合性组合物、光学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66299.9 | 申请日: | 2014-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3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柿沼直志;桥本俊哉;小岛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04 | 分类号: | G02B1/04;C08G18/38;C08L75/04;G02C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材料 聚合 组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供聚硫氨酯成型体的光学材料用聚合性组合物及由其得到的光学 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透镜与无机透镜相比,轻质且不易破裂,可进行染色,因此,已在眼镜透镜、照 相机透镜等光学元件中迅速普及,迄今为止,已开发并使用了各种用于眼镜透镜的树脂。其 中,作为代表例,可举出由二甘醇双烯丙基碳酸酯、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得到的烯丙基树 脂、由(甲基)丙烯酸酯得到的(甲基)丙烯酸树脂、由异氰酸酯和硫醇得到的聚硫氨酯树脂。 其中,聚硫氨酯树脂具有高透明性,为高折射率低分散,是最适合于耐冲击性、染色性、加工 性等优异的塑料透镜的树脂之一。
聚硫氨酯树脂性的塑料透镜可通过用玻璃模具将异氰酸酯化合物和硫醇化合物 等进行浇铸聚合的方法制造。用玻璃模具进行浇铸聚合时,脱模剂是必需的。作为使用脱模 剂的方法,包括预先在模具上涂布外部脱模剂的方法、和在聚合单体中添加内部脱模剂的 方法。从生产率、制造的塑料透镜的品质的观点考虑,广泛使用了酸性磷酸酯等内部脱模 剂。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硫氨酯系光学材料用树脂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 括以下工序:在规定的条件下,制备包含多硫醇化合物和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树脂组合物, 进行浇铸聚合。记载了为将硫氨酯系成型体脱模而以1000ppm左右的量向调合单体中添加 作为内部脱模剂的酸性磷酸酯。
专利文献2及3中记载了外部脱模剂及使用了它们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另外,一直以来,因眼睛暴露于紫外线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被视为问题。此外,近年 来,由于自然光、从办公设备的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机或移动电话等便携设备的显示器等发 出的光中所包含的蓝色光的原因,导致眼睛感到疲劳、疼痛等,对眼睛的影响逐渐成为问 题,人们逐渐期望降低从紫外线至420nm左右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在眼睛中所暴露的量。
关于420nm左右的短波长蓝色光对眼睛的影响,在非专利文献1中已有记载。在该 文献中,验证了因照射411nm和470nm的峰波长不同的蓝色LED光而导致的对视网膜神经细 胞(大鼠的培养视网膜神经R28细胞)的损伤。结果显示,在411nm处具有峰波长的蓝色光的 照射(4.5W/m2)在24小时以内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细胞死亡,与此相对,对于在470nm处 具有峰波长的蓝色光而言,即使进行相同量的照射,细胞也未发生变化,表明抑制400~ 420nm波长的光的暴露对于预防眼睛障碍是重要的。
另外,对于眼睛长时间受到蓝色光的照射而言,担心导致眼睛疲劳、承受压力 (stress),被认为是引起老年黄斑变性的主要原因。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通过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从而抑制300nm以上、400nm以下的区 域的平均光线透光率。
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含有至少2种极大吸收波长不同的紫外线吸收剂。专利文献6 中公开了一种不存在因添加紫外线吸收剂而导致的透镜的黄色化、折射率变化等、并且透 镜的机械强度不降低的塑料透镜。
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添加苯并三唑衍生物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且为1.1mm厚的塑料 透镜的400nm以下的紫外线透过率。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包含热塑性树脂、紫外线吸收剂、及 氧化铁微粒的树脂组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08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8-1201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34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8629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21860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1-29550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0-147201号公报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2006/087880号小册子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TheEuropeanjournalofneuroscience,vol.34,Iss.4,548-58, (201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文献记载的技术在以下方面存在需要改善之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62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