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送风机用叶轮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65273.2 | 申请日: | 2014-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3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贵久;永田武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清纺精密机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D17/04 | 分类号: | F04D17/04;F04D29/02;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文娟;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中央区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风机 叶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贯流送风机等送风机的叶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配合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趋势,要提升送风机性能,需 使叶轮轻量化,同时叶轮迫切需要低噪声及低振动。
首先说明先前技术的叶轮的构成。如图11所示,先前的叶轮200包含多 个叶轮的构成单元202、凸座侧圆盘状固定板205、及轴部206与凸座部207。 构成单元202包含圆盘状部件203与扇叶204。轴部206安装于叶轮200的 一侧端部的构成单元202的圆盘状部件203。凸座侧圆盘状固定板205安装 于叶轮200的另一侧端部的构成单元的扇叶部件侧。凸座部207设置于凸座 侧圆盘状固定板205。以下,将该叶轮称为先前品。
为了此种先前叶轮实现低噪声,尤其需要消除或减小Nz音。所谓Nz音, 是对应于送风机用叶轮的扇叶片数与转速而产生的峰值音。因Nz音是特定频 率的峰值音,一旦产生则听觉上容易厌烦。为了减小该Nz音,专利文献1 中提出了一种如下叶轮。
说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叶轮。叶轮300的扇叶呈现如图12所示的形状, 多个扇叶304呈圆筒状配置在构成单元302上。提出使整体固定在构成单元 的圆盘状固定板303的扇叶304,以一端与其另一端相对偏移角度而扭转的 状态一体成形,将多个此种构成单元连接而形成叶轮。但,专利文献1的叶 轮形成包含其扇叶的构成单元的步骤及模具复杂,叶轮成本增大。以下,将 该叶轮称为现有品。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8-04968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声低且消 除或减小了Nz音的低成本叶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第1发明的叶轮是在圆盘状部件上,呈圆筒状成形 多个扇叶部件,使构成单元化,将所述构成单元的扇叶部件连接到另一构成 单元的所述圆盘部件而形成的送风机叶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盘状固定 板的成形有扇叶部件侧的相反面,按照和所述扇叶部件相同的数量,设置供 扇叶部件前端嵌合的嵌合槽,所述嵌合槽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圆盘状部件上的 所述扇叶部件的位置偏移,向所述嵌合槽内嵌合所述扇叶部件前端部,而连 接各构成单元。
根据第1发明的叶轮,体现出以下效果。构成为,成形多个构成单元, 在构成单元的圆盘状部件的成形有扇叶部件侧的相反面,按照和扇叶部件相 同的数量,设置供扇叶部件前端嵌合的嵌合槽,所述嵌合槽的位置相对于所 述圆盘状部件上的所述扇叶部件的位置偏移,向所述嵌合槽内嵌合所述扇叶 部件前端部,而连接各构成单元。由此,和现有技术制造叶轮的模具相比, 叶轮成形时的模具结构显着变得简单。因此,和现有技术的叶轮相比,本发 明的叶轮显着变得低成本。
此外,第1发明的叶轮中,构成单元的圆盘状部件的嵌合槽是相对于扇 叶部件前端位置偏移而配置,所以扇叶部件的前端是扭转着插入。因此,扇 叶部件(构成单元)的材质优选具有柔软性的原材料,即便施加了扭转等变 形也不会产生龟裂等。例如,设为具有柔软性的合成树脂,且扇叶部件的厚 度尺寸设为现有技术水准,由此能够将Nz音抑制为与现有技术相同水准。
根据第1发明,第2发明的叶轮的特征在于:将叶轮的扇叶部件的材质 设为合成树脂材料及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把叶轮的扇叶部件的平均壁厚构 成在0.3~0.8mm的范围内,进一步使扇叶部件所含的玻璃纤维在扇叶部件 的表面面内取向(oriented)。
第2发明的叶轮将扇叶部件的原材料设为复合材料,在不会导致强度降 低的情况下使扇叶部件的壁厚变薄。另一方面,扇叶部件的壁厚变薄不利于 Nz音的减小。不过,使用第1发明的内容,能够将Nz音的水准设为与现有 技术的叶轮同等水准。此外,所述叶轮的成形模具结构简单。进一步地,所 述叶轮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清纺精密机器株式会社,未经日清纺精密机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52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