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噪音吸收片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64520.7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6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智也;冈村知恵;冈嶋真一;川村知之;加藤一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B32B5/08;D04H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噪音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吸收电子设备的传导噪音、放射噪音、尤其是能够有效地吸收高频频带的放射噪音的噪音吸收片。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电脑、大屏幕电视等电子设备、手机、无线LAN等无线通信设备等的正式普及,处理的信息量显著增大。因此,这些电子设备以及无线通信设备更加高容量化、高集成化、高速通信化,对增大的信息量进行更快处理、更高效传输的要求日益高涨。为了满足这些要求,LSI(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integration)的时钟频率以及电子设备所使用的传输频率移动至更高频侧,且通信设备的利用频率也变得更高。
报道了:由于利用频率升高,由电子设备产生的噪音容易引起其它设备发生运转不良;由于与通信设备中所利用的电波的干涉,在电子设备、通信等方面容易产生不良情况等。
因此,对于电子部件、传输线路等,或者对于通信系统,以防止电磁波的干涉为目的,作为所谓EMC(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对策,吸收由电子设备产生的噪音的噪音吸收体的必要性变高。
进而,已经转变为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移动型的个人电脑增加,手机也更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因此,期望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器件、原材料等。尤其,以Wi-Fi、GPS等为代表的搭载有无线通信天线的设备已经普及,这些设备中,发生该设备自身产生的噪音与无线通信天线产生干涉而使通信状态劣化的问题、即所谓自干涉,更高水平的噪音对策成为必需。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软磁性体分散于树脂中而成的噪音吸收片,已经被实用化。上述噪音吸收片发挥性能的原理在于,分散于树脂中的软磁性体捕捉电磁波,进行磁性极化,由于此时的磁性损失,电磁波转变为热能。上述软磁性体对噪音成分当中的磁场成分更有效,但对电场成分没有显著的吸收效果。
另外,使用软磁性体的噪音吸收片从软磁性体的性质出发在MHz频带发挥效果,但对于GHz频带以上的高频成分,噪音吸收效果小。为了提高高频频带的性能,也尝试了在噪音吸收片中使用将软磁性体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的粉体,例如,作为软磁性体的原料使用稀有金属和/或微少元素制成更复杂的化合物,从而控制磁性,但会产生成本的问题。
进而,软磁性体分散于树脂中而成的噪音吸收片吸收特定频率的噪音,但难以吸收宽频带范围的噪音。因此,也研究了将对各种频率发挥效果的颗粒混合并制成片,但对于制成片而言,可添加的颗粒的量存在极限,难以在宽频带范围内发挥噪音吸收性能。
另一方面,作为在宽频带范围内有效的噪音吸收片,提出了将金属涂布在布帛上而成的噪音吸收布帛(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该噪音吸收布帛对于去除噪音成分当中的电场噪音而言表现出高的效果,但对于磁场成分的噪音吸收效果不及上述软磁性体分散于树脂中而成的噪音吸收片。
另外,为了对电场噪音成分赋予效果,也开发了使软磁性体分散于树脂中而成的噪音吸收片与金属箔、金属加工布帛等所谓电磁波屏蔽体复合而成的噪音吸收片(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和4),但电磁波屏蔽体的导电性非常高,因此反射成分变多,噪音吸收性能变低。另外,存在电磁波屏蔽体自身成为天线而引起噪音的二次辐射的可能性,有时对电子设备造成无法预期的不良影响。
进而,还提出了一种噪音吸收片,其通过将代替上述电磁波屏蔽体的电磁波吸收薄膜与软磁性体分散于树脂中而成的层进行重叠,从而抑制上述电磁波的反射,所述电磁波吸收薄膜由用金属、碳纳米管进行了加工的塑料薄膜构成(参照下述专利文献5),但该电磁波吸收薄膜为了表现出其电磁波吸收性能而使加工工序变得复杂。另外,材料也昂贵,因此产品的成本非常高。另外,关于噪音吸收性能,也不过是叠加了塑料薄膜层和磁性体层各自的噪音吸收性能,未观察到显著的噪音吸收效果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66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212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327853号公报
专利文献5:WO2013/081043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45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