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防治锈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63556.3 | 申请日: | 2014-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4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吉尔森·阿帕雷西多·埃梅内吉尔多·德·奥利韦拉;加德夫·拉耶尼肯特·施洛夫;维克拉姆·拉耶尼肯特·施洛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UPL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37/44 | 分类号: | A01N37/44;A01N37/34;A01P3/00;A01N43/653;A01N43/5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刘慧;杨青 |
地址: | 印度西*** | 国省代码: | 印度;IN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防治 锈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预防和/或治疗植物病原性真菌的方法。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使用杀真菌剂预防和/或治疗豆科植物中的亚洲大豆锈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层锈菌属(Phakopsora)真菌已知会感染豆类。该属的两种最主要的菌株为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pachyrhizi)和山马蝗层菌(Phakopsorameibomiae)。由豆薯层锈菌导致的大豆锈病是影响豆科植物产量的最具破坏性的病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对作物产生广泛的破坏,并使产量下降10%至90%。豆薯层锈菌感染通常称为亚洲大豆锈病(ASR),这种感染必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便防止病害的地理扩散,该病害由空气传播并导致产量的严重损失。该病害通过称为夏孢子的孢子扩散,这些孢子被携带到周边地区中,导致广泛的破坏。早先限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这种病害已扩散到非洲,并在过去二十年间,扩散到了南美和北美。第一次在美洲发现是在2001年的南美;再从那里扩散到北美,并在2004年首次在北美发现。
豆薯层锈菌已知感染超过30种豆类,包括在商业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食用豆以及野葛。另外的宿主作物充当孢子的贮存器,这些孢子可在冬季落在宿主作物上然后在气候变暖时扩散。层锈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防止病害扩散和产量损失非常重要。通常建议用于治疗该病害的杀真菌剂包括Qo抑制剂(醌外部抑制剂)、DM抑制剂(脱甲基化抑制剂)、SDH抑制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这些杀真菌剂在单独施用时提供一定的防治,但迅速观察到耐药性,特别是在DM抑制剂中(KSchmitzet.al,PestManagementScience,Vol.69,Issue10(2013))(KSchmitz等人,《害虫治理科学》,第69卷,第10期,2013年)。Qo和DM抑制剂的组合也在本领域中已知用于治疗该病害,然而,该治疗对于同时防治病害并提高产量无效。另外,对DM抑制剂的耐药性有力地使这种组合式组合物无用,因为ASR菌株可有效克服DM抑制剂的作用。Venancio等人(Poster#24,2011FieldCropsRustSymposium)(第24号海报,2011年田间作物锈病研讨会)教导了将嗜球果伞素(Qo抑制剂)和三唑(DM抑制剂)的组合用于治疗ASR,据发现,对病害的防治是有利的;然而,产量非常低,并且一些组合显示出较低的病害防治和非常差的产量。较早的研究已展示了将多位点抑制剂杀真菌剂诸如氯化腈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用于治疗大豆锈病;然而,多位点抑制剂杀真菌剂均未能成功防治病害或提高产量。
大豆锈病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失去叶子,这导致丧失营养并降低作物的总体产量。已发表了说明通过施用杀真菌剂而使产量适度升高的许多论文。然而,需要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展示出提高的产量以及在大豆锈病治疗中的预防和/或治疗能力。
用于治疗ASR的包含单一活性剂的组合物展示出与组合相比极低的防治,然而,用于治疗ASR的这种组合式杀真菌剂的成本和浓度明显更高。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提供对宿主植物中的亚洲大豆锈病的优异防治,并提供高产量,维持植物的营养和品质。
Hartman,G.L.,Saadaoui,E.M.,andTschanz,A.T.,Scientificeds.1992,Annotatedbibliographyofsoybeanrust(PhakopsorapachyrhiziSydow),AVRDCLibraryBibliographySeries4-1,TropicalVegetableInformationService.Taipei:AsianVegetable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Hartman,G.L.、Saadaoui,E.M.和Tschanz,A.T.科学编辑,1992年,带注解的大豆锈病参考书目(豆薯层锈菌),AVRDC馆藏书目系列4-1,热带蔬菜信息服务,台北:亚洲蔬菜研发中心)建议将三唑酮、噻苯哒唑、百菌清和某些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用于防治大豆锈病。三唑酮提供的保护与代森锰锌相比是不一致的,虽然其成功防止了产量损失。然而,三唑酮需要从开花期开始以10-20天的间隔频繁施用,以保持其有效性。据发现,噻苯哒唑不如某些亚甲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有效,并进一步发现仅在与氧化萎锈灵一起使用时才有效。还发现噻苯哒唑具有植物毒性。百菌清与该论文中建议的其他杀真菌剂相比提供相同或更差的锈病防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UPL有限公司,未经UPL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35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