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480062778.3 | 申请日: | 2014-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4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 发明(设计)人: | 海老原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提高了座椅的固定强度,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车身后部构造具备用于将后座椅固定到搁板横梁(9)的座椅固定部(10),座椅固定部(10)具备: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锁定部件(20);和沿着开口部(9e)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11),锁定加强部件(11)被夹持于搁板(8)与搁板横梁(9)之间,且具备与搁板(8)和搁板横梁(9)一起焊接接合的接合片(11c)。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后座椅锁定托架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座椅靠背架:对能够倾倒的架主体进行加强的管架形成为由上部和侧部组成的倒U字形状,对倾转进行锁定的锁定部件安装在管架的上部的大致中央。该锁定部件与车室后部的安装在车身上的锁定机构卡合来进行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082635公报(图3)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座椅靠背架需要将用于设置锁定机构的开口部设于车身的框架部件上,存在容易在该开口部产生应力集中而成为变形起点的课题。
由于上述开口部成为变形起点,而导致车身的刚性/强度降低,因此期望对开口进行加强。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提高了座椅的固定强度,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具备:搁板,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的侧壁面板相连;搁板横梁,其与上述搁板之间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和座椅固定部,其用于将后座椅固定到上述搁板横梁,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座椅固定部具备:从上述搁板横梁的规定开口部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锁定部件;和沿着上述开口部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上述锁定加强部件被夹持在上述搁板与上述搁板横梁之间,且具备与上述搁板和上述搁板横梁一起焊接接合的接合片。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对搁板横梁的开口部进行加强的锁定加强部件,开口部周缘的刚性/强度提高,即使在将开口部设于由搁板和搁板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闭合截面的刚性/强度的降低。另外,由于锁定加强部件在被夹持于搁板与搁板横梁之间的状态下焊接接合,所以能够抑制锁定加强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将输入到锁定加强部件的安装点的载荷向闭合截面分散,从而提高锁定加强部件的安装强度。由此,座椅的固定强度提高,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搁板横梁通过前壁、下壁、后壁而形成为大致截面コ字状,并构成在与上述搁板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其中,该前壁与上述搁板的前端接合并向下方垂下,该下壁从上述前壁的下端向后方延伸,该后壁以与上述前壁相对的方式从下壁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上述搁板接合,上述搁板横梁具有横梁加强部件,其从上述搁板横梁中的上述后壁向前方延伸,且前端与上述锁定加强部件的后表面接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搁板横梁的后壁与锁定加强部件的后表面之间以支撑状态配置有横梁加强部件,所以在产生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由搁板和搁板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中的与座椅固定部对应的部位的截面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因截面变形而应力集中于座椅固定部,导致座椅锁定解除。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横梁加强部件的后端被上述搁板和上述搁板横梁夹持而进行接合,并且上述横梁加强部件随着从上述后端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横梁加强部件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所以能够将由搁板和搁板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沿上下分隔来提高闭合截面的刚性/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27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