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道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9128.3 | 申请日: | 2014-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4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P·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印度洋医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塞舌尔*** | 国省代码: | 塞舌尔;SC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道导管 人工气道装置 纵向轴线 远侧部 近侧 气道 导管 导引 肺部 管壁 气管 体内 抵抗 制造 | ||
提供了一种气道导管(2)、一种用于在患者体内建立气道的人工气道装置(1)、以及制造方法。该人工气道装置包括气道导管,用于导引至患者的气管内,以使气体进出该患者的肺部。所述气道导管限定纵向轴线并包括柔性的管壁(3),并且该气道导管能够弯曲以适合于患者的气道。该气道导管包括远侧部(4)和近侧部(5),并且适于使得部分或全部的所述近侧部相比于部分或全部的所述远侧部更能抵抗远离该纵向轴线的弯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道导管、一种用于在患者体内建立气道且特别是气管内导管或经喉导管的人工气道装置以及制作此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机械式呼吸机及呼吸器维系患者生命通常需要人工气道,诸如气管内导管或是经喉导管。这些装置是众所皆知的且已使用多年。在此期间,技术进步且发展而为临床者提供更大范围的具有增强特征及特性的装置,有时是以牺牲易插入性及使用稳定性这样的基本需求为代价的。因此,在使用中,导管由嘴巴通过口腔、通过咽腔、穿过声带、穿过喉间隙并进入至气管。该通道取决于患者的解剖学特性而遵循各种数量和模式的曲线,因而特别期望的是长期插管,期望气管内导管非常柔韧从而允许导管沿着该通道而不会造成额外压力或是对组织的摩擦损坏。这对于自远侧咽腔、杓状软骨、声带及气管的通道部分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们是脆弱结构。然而非常柔韧的气管内导管具有缺点,因为随着患者运动以及舌头在口腔内移动,导管会弯曲且远端可能会从气管拉回甚至完全被移除,进而造成无法控制肺部通气,造成临床急症。气管内导管还公知的是具有额外特征,诸如额外内腔用于吸气与冲洗,这些都会影响导管的刚性。一些公知装置的示例能够例如在GB 2 324 735A和WO 03/061747中找到。
另外,患者常易于咬入气管内导管的近端。通常需要单独咬合块来停止咬合以防止损坏或塞住导管内腔。气管内导管在壁内具有狭窄的通道以使导管远端处的套箍能够膨胀并且当前很多气管内导管具有额外的窄通道以允许移除气道中的分泌物,例如在接近导管套箍的点处。因此,期望的是气管内导管的最近侧部被硬化以抵抗咬合,从而保护内腔不受损坏或压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寻求解决减轻此类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人工气道装置内使用的气道导管,该人工气道装置用于在患者体内建立气道,该导管限定纵向轴线并包括柔性的管壁,该导管能够弯曲以适合患者的气道,并且包括远侧部和近侧部,其特征在于,该导管适于使得部分或全部的所述近侧部相比于部分或全部的所述远侧部相对更能抵抗远离该纵向轴线弯曲。本发明因此具有在纵向轴线上硬化导管的效果,从而减少接近嘴巴、口腔及咽腔的导管的柔性,并因而降低将导管移出患者气道的可能性且还允许导管在接近后咽腔、喉入口及气管处的远侧部具有更高柔性以避免损坏脆弱的组织。能够理解的是,提供相对更具抵抗性的近侧部也意味着由于该装置的整体刚性足以允许直接附接,不再需要目前为了将气管内导管在患者体内固定就位的诸如凸缘及颈板的一些结构。将这些结构移除也具有允许医疗人员较易接近患者口腔的好处。
优选的是通过对所述管壁的改动而使所述近侧部相对更能抵抗弯曲。所述改动可以是相对于远侧部的壁厚增加管壁的厚度,并且尤其是可包括壁的一体式增厚、在壁上增加套筒、或两者都有。通过套筒的使用提供增厚,这可使得更加容易地制造具有变化的弯曲特性的装置,且基础装置结构维持不变。当增厚是通过套筒提供时,套筒可为模制的硅树脂部件,例如硬度计为约50至约60邵氏A。
优选的是所述装置的所述近侧部的抗弯曲程度沿由近侧向远侧的方向减小。这辅助装置的正确插入,在插入过程中提供导管的逐渐弯曲。特别优选的是近侧部本身包括壁厚固定的近侧组件以及壁厚减小的远侧元件。
当通过使用套筒提供增厚时,该套筒可包括直径恒定的通孔以使得其紧密围绕纵向上直径恒定的气道导管的管壁。特别优选的是,套筒包括两个部件,即恒定外径的近侧部件和透明的远侧部件,透明的远侧部件由近端至远端直径逐渐减少以提供远侧锥形。所述近侧部件可以是不透明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印度洋医药有限公司,未经印度洋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91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