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机和气囊的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80057889.5 | 申请日: | 2014-10-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3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浮田信一朗;山崎征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 主分类号: | B60R21/217 | 分类号: | B60R21/21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坤瑞律师事务所11494 | 代理人: | 张平元,杨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气囊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用于搭载于汽车的气囊装置的、充气机和气囊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充气机以和气囊共同固定在模块体内的状态而作为气囊模块使用。
将充气机固定于模块体时,通常采用利用和充气机壳体形成为一体的凸缘部(例如,JP-A No.10-29493的图23、图24)而固定于模块体的方法。
在US-A No.5,547,213的图4、图5中,示出了用圆盘状的安装装置30固定充气机80的结构。
在US-A No.5,518,266的图1中,示出了使用安装板14和保持环18将膨胀器12和气囊16固定于膨胀器安装凸缘38而成的结构。
JP-A No.7-117611为以下结构:不需要用于通过焊接安装膨胀装置的凸缘(段号0004、0005),代替其使用了可以拧紧固定的保持托架22(图5、图6、段号0030、0031)。
JP-B No.4560881在第1图中示出了将按压部20和收容部14进行组合而固定充气机4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包括发明1和发明2。
发明1
提供充气机(10)和气囊(40)的固定结构,其为充气机(10)和气囊(40)通过固定构件固定于模块体的板部(50)的充气机(10)和气囊(40)的固定结构,其中,
形成充气机(10)的外壳的壳体(11)为大致圆柱形状,
轴向的一端面(12)侧的周壁面(11a)具有气体排出口(14),
在轴向的另一端面(13)侧的周壁面,在另一端面(13)侧具有通过减小壳体(11)的外径而形成的下侧环状台阶面(16),
所述固定构件是从板部(50)的下表面(50b)侧支持固定所述充气机(10)的下侧固定构件(30),
下侧固定构件(30)具有筒状壁部(31)和形成于一端侧开口部的凸缘部(32),
筒状壁部(31)的内表面形状是可以与充气机壳体(11)的包含下侧环状台阶面(16)的周壁面嵌合,
凸缘部(32)具有多个螺栓孔(33),
充气机(10)和气囊(40)的固定结构为:充气机(10)相对于形成在模块体的板部(50)的孔嵌合,使得充气机(10)的具有气体排出口(14)的周壁面(11a)在板部(50)的上表面(50a)侧,包含下侧环状台阶面(16)的周壁面在板部(50)的下表面(50b)侧,
气囊(40)在板部(50)的上表面(50a)侧,从气囊开口部进行覆盖并包入充气机壳体(11)的包含气体排出口(14)的周壁面(11),
下侧固定构件(30)在板部(50)的下表面(50b)侧,筒状壁部(31)与充气机壳体(11)的包含环状台阶面(16)的周壁面抵接,凸缘部(32)与板部(50)的下表面(50b)抵接,
气囊(40)和下侧固定构件(30)通过贯通气囊(40)、板部(50)及下侧固定构件的凸缘部(32)而安装的螺栓(60)和螺母(61)进行固定。
发明2
提供充气机(10)和气囊(40)的固定结构,其为充气机(10)和气囊(40)通过2个固定构件固定于模块体的板部(50)的、充气机(10)和气囊(40)的固定结构,其中,
形成充气机(10)的外壳的壳体(11)为大致圆柱形状,
轴向的一端面(12)侧的周壁面(11a)具有气体排出口(14),
在轴方向的两个端面(12、13)侧的周壁面,分别在其端面(12、13)侧具有通过减小壳体(11)的外径而形成的上侧环状台阶面(15)和下侧环状台阶面(16),
所述两个固定构件包括:从板部(50)的上表面(50a)侧支持固定充气机(10)的上侧固定构件(20)、和从板部(50)的下表面(50b)侧支持固定充气机(10)的下侧固定构件(30),
上侧固定构件(20)具有环状平面部(21)和环状外周壁部(23),环状平面部(21)具有多个螺栓孔(22),环状外周壁部(23)从环状平面部(21)的外周部垂直设置,
下侧固定构件(30)具有筒状壁部(31)和形成于一端侧开口部的凸缘部(32),
筒状壁部(31)的内表面形状是可以与充气机壳体(11)的包含环状台阶面(16)的周壁面嵌合,
凸缘部(32)具有多个螺栓孔(3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赛璐,未经株式会社大赛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78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辆的制动力控制方法
- 下一篇:车辆货舱的内饰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