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模具在审
| 申请号: | 201480053933.5 | 申请日: | 2014-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4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木原泰;川村幸大;外池翔;中岛隆人;小林浩;多贺大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古河AS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R4/18 | 分类号: | H01R4/18;H01R43/0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线束 端子 导线 连接 方法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所使用的线束等。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汽车用线束中的电线和端子的连接,一般为使用称作开口筒型的端 子压紧电线进行压接的压接接合。但是,在这样的线束中,当水分等附着于电线和端 子的连接部分时,发生电线所使用的金属表面的氧化,接合部的电阻上升。另外,在 电线和端子所使用的金属不同的情况下,发生异种金属间腐蚀。该连接部分的金属材 料的腐蚀的进行成为连接部分的开裂和接触不良的原因,无法避免给产品寿命带来的 影响。尤其近年来,随着以铝合金为电线并以铜合金为端子的线束实用化,接合部的 腐蚀的课题日益显著。
这里,当水分附着于例如铝和铜这样的异种金属的接触部分时,由于腐蚀电位 的不同,有可能发生所谓的电腐蚀。尤其,由于铝和铜的电位差较大,因此进行电气 上为低位的铝侧的腐蚀。因此,有可能导线和压接端子的连接状态变得不稳定,由接 触电阻的增加或线径的减小导致电阻的增大,甚至产生断线而导致电气安装部件的错 误工作、功能停止。
在这样的异种金属接触的线束中,有时以覆盖电线和压接端子的连接部的方式 填充树脂材料(专利文献1)。通过填充树脂材料,防止水分附着于电线和压接端子 的接触部分。
并且,提出有如下方法:使用具有一端封闭型的筒状压接部的端子,在将包覆 导线的端部插入到该筒状压接部内后,通过压紧加工对该筒状压接部进行压接,使包 覆部和压接部紧贴,由此,防止雨水和海水等浸入到压接部的内部的芯线部(专利文 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110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319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由于必须另外填充树脂材料,因此,产生制造 工序变得复杂,相应地产生制造工序中的管理也复杂化的问题。并且,相应于工序变 得复杂,线束整体的成本也增加。
另一方面,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对筒状压接部进行压接的情况下,使用一对压 接模具。例如,存在以内表面圆弧状的砧座模与卷曲模嵌合的方式将压接部压接为截 面大致圆形的方法。此时,由于需要确保砧座模的前端部的刚性,因此砧座模的前端 部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因此,当通过这样的模具对压接部进行压接时,与砧座模的 前端部的厚度对应地,在模具的对合部处的压接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突起状的壁退让 部。
当在压接部的外周面上产生过大的凸部时,由于压接时的金属向外侧流动,因 此有可能在压接部的内表面上产生凹部。由于当在压接部的内表面上形成这样的凹部 时,成为包覆部的树脂被压入凹部的状态,因此,包覆部的压力分布变得不均匀。因 此,由于例如高温状态下的应力松弛等的影响导致很难充分地确保凹部和包覆部的密 合性。其结果为,有可能无法确保压接部的充分的阻水性。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因此,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具有筒状 压接部的端子的阻水性的线束、端子和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以及模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一发明是一种线束,其是包覆导线和端子连接而成的, 该线束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端子主体和压接有所述包覆导线的大致筒状的压接 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插入有所述包覆导线的部位之外的其他部位被密封,在所述压 接部的与所述包覆导线的包覆部对应的外周面上沿所述端子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凸部, 在所述压接部的径向截面中,所述凸部在与所述压接部的压缩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所 述压接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为压接前的所述压接部的壁厚以下。
可以是,所述凸部形成在与压接中使用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对合部对应的 位置。
可以是,在所述压接部的径向截面中,在所述凸部处,在与所述压接部的外周 面之间形成有阶梯差,在所述阶梯差处设置有相对于与所述压接部的压缩方向垂直的 方向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在将包覆导线插入到大致筒状的压接部中,利用一对模具 对压接部进行了压接时,沿端子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凸部的高度比压接前的压接部的壁 厚小,因此,能够抑制在压接部的内表面上形成凹部。因此,压接部的内表面和包覆 部紧贴,确保了较高的阻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古河AS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古河AS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39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