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2766.2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9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罗比·德伯克;沃特·迪尔克凡多尔赛尔;赫塞尔·雅各布斯·荣哥布勒尔;甘德特·马塞尔·里塔·凡雷默东克;亚尔马·吕克·马里亚·凡雷默东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伯科欧洲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沈同全,车文 |
地址: | 比利时***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移动钝体的尾端处减小阻力的减阻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包括这样的减阻装置的车辆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这样的减阻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陆地上移动车辆或将车辆移动穿过空气所需的动力的量由于气动阻力而随车辆的速度一起增大。克服气动阻力所需的动力的量直接转化为增大的燃料消耗,且因此直接转化为运营成本。
因此,已注意到减小广泛各种运输车辆(例如,货车)的气动阻力。货车的形阻部分地与前部的形状,诸如驾驶室及其到挂车或集装箱的过渡部分的缓急度,相关。通常,这些外形被称为钝体。术语“钝体”涉及缺少流线型形状的特定几何结构的空气动力定义。钝体的特征在于,钝体当以横截面方式放在气流中时含有使气流经过的突变过渡区。突变过渡区导致阻力。
已作出各种改进来改进这些部分的空气动力形状,例如,通过使发动机盖、挡风玻璃、挡泥板等外形较呈流线型以及通过将整流罩添加到驾驶室顶或货车箱体的前部。
货车的形阻力的另一显著促成因素是与挂车的后部相关联的阻力。典型的挂车箱体将以大的矩形表面终止。此形状导致在挂车箱体在高速公路上移动时在挂车箱体后方产生减压区域,结果是产生必须以额外发动机动力且因此以额外燃料克服的减速力。诸如典型挂车箱体的形状也被称为钝体。
因此,已致力于将减阻装置作为后整流罩添加到此钝体的后部,以减小在后部产生的减压区域且因此提高路上燃料效率。然而,货运行业极具竞争性且对运营成本敏感,其中运营成本不仅包括燃料成本,而且包括资本成本以及与司机或其他人员必须操作货车且执行装卸操作相关联的成本。就这来说,覆盖挂车箱体的后整流罩通常也将覆盖装/卸门。因此,此后整流罩如果永久安装到挂车箱体,则是麻烦的。同样,每次进行装/卸操作时拆卸和紧固后整流罩花费额外时间,可需要额外设备来辅助相对大的减阻装置的移动、配载和定位,且可并非司机和/或装卸工能力所及。
还已经尝试以某种方式使减阻装置可缩回,以使得减阻装置不妨碍非公路活动。然而,这些努力迄今为止尚未产生能够广泛使用的装置。因此,仍需要用于包括钝体的运输车辆(例如,铁路运输车、公共汽车、货车和货车挂车箱体)的后整流罩,其中该后整流罩灵巧地顾及到空气动力事项且便于使用,以向用户提供充分提高的利润率来保证其使用。
从US 5,498,059,已知满足此需要的此种减阻设备。减阻设备包括顶面板和侧面板。顶面板以可旋转的方式固定到车辆主体以允许顶面板采取邻近车辆主体的第一折叠构造以及离开车辆主体延伸的第二位置。侧面板以可旋转的方式固定到车辆主体以允许第二面板采取邻近车辆主体的第一折叠构造以及从车辆主体延伸的第二延伸构造。顶面板和侧面板结合在一起,以当顶面板和侧面板邻近车辆主体时,允许顶面板和侧面板大致折叠在一起。顶面板包括两个结合的面板区段以允许在处于第一折叠构造中时,将顶面板折叠,且在处于第二延伸构造中时,将顶面板展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总体目标是至少部分消除上述劣势和/或提供可使用的替代。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减阻装置,该减阻装置满足高空气动力要求且同时满足在运输车辆的使用期间考虑到的实际要求。
特别地,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于在这样的车辆的后部处减小阻力的装置,其中此设备容易且方便从折叠构造移动到延伸构造,反之亦然,同时优选地允许货舱门完全侧向打开以对运货空间进行装卸。
特别地,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减阻装置,其中用于将减阻装置从折叠构造移动到延伸构造的控制机构在货舱门处具有少许安装点,但优选不具有安装点,以提高减阻装置与大量各种货舱门的兼容性。优选地,减阻装置的设计允许装置的容易存放或展开,而不需要使用任何提升杆、曲柄、绞盘或其它辅助工具或设备,这由此极大促进该改进的减阻设备的实际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伯科欧洲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威伯科欧洲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27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