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感应式电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2210.3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0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有田秀哲;大榖晃裕;土井弘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21/38 | 分类号: | H02K21/38;H02K1/1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李今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电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高速旋转区域被驱动的电动辅助涡轮等的用途中应用的磁感应式电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作为励磁单元的磁铁安装到转子的永久磁铁式同步旋转机。但是,对于在汽车增压器的涡轮与压缩机之间配置了电动机的所谓电动辅助涡轮中使用的电动机,要求超过10万转/分的高速旋转,所以在使用了以往的永久磁铁式电动机作为该电动机的情况下,产生磁铁的保持强度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状况,提出了一种以往的磁感应式旋转机:将作为励磁单元的磁铁配置到定子,将齿轮状的提供了磁性的凸极性的两个转子芯在轴向上排列、且在圆周方向上错开半极间距地配设而构成了转子(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该转子仅由简单形状的铁部件构成,所以能够得到高的耐离心力强度。因此,以往的磁感应式旋转机在电动辅助涡轮等要求高速旋转的用途中被使用。
在以往的磁感应式旋转机中,在轴向上排列配设了两个转子芯,所以相对以往的永久磁铁式同步旋转机,需要两倍的轴向尺寸。因此,在配置在转子的轴向两侧的轴承处用轴支承转子的旋转轴的状态下,变得容易产生旋转轴构成共振系统而进行挠曲振动的所谓的轴共振的问题。轴承之间的间隔越长,另外转子的旋转速度越快,则越容易发生该轴共振,在最坏的情况下,转子与定子接触。
作为避免高速旋转时的转子与定子的接触的对策,缩小轴承之间的间隔来提高发生轴共振的转速的做法是有效的。另外,根据耐离心力强度的制约,转子直径变小,附随其而定子直径变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相对旋转轴的轴心的距离变短。另一方面,关于轴承,从确保刚性以及确保油冷却流路等观点来看,期望大直径化。因此,在使轴承配置到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内径侧的情况下,产生轴承与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干扰的问题。
因此,为了避免轴承与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干扰,缩短轴承之间的间隔,而极力缩短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轴向长度的做法是有效的。在以往的磁感应式旋转机中,使用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缩短了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轴向长度。但是,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分别由不跨过槽地将导线卷绕到1个齿上而制作的多个集中卷绕线圈构成,所以产生难以将集中卷绕线圈安装到分别从圆环状的芯背(core back)的内周面向径向内部突出并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相离地排列齿而成的定子芯上这样的问题。
为了提高集中卷绕线圈的安装性,提出了一种以往的定子芯:由具备圆弧形的芯背部以及从芯背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部突出的齿的多个芯块构成(参照例如专利文献2)。在该结构中,能够使芯背部的圆周方向的侧面彼此相对,按照圆环状来排列在齿上安装了集中卷绕线圈的芯块,而构成定子芯,所以向定子芯安装集中卷绕线圈变得容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4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037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磁感应式旋转机中,在芯背之间夹着永久磁铁地将两个定子芯在轴向上排列配设并进行一体化,收纳到壳体内。沿圆周方向将永久磁铁分割为多个磁铁块,多个磁铁块被定位到单一部件的定子芯而用粘接剂等固定,从而在装配定子芯时,不会发生磁铁块彼此接触那样的情形。
但是,在为了提高集中卷绕线圈的安装性,而应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将以往的磁感应式旋转机的定子芯分割构成为多个芯块的情况下,将在两个芯块之间夹着磁铁块而构成的芯块对在圆周方向上排列并进行一体化。此时,存在磁铁块彼此接触而产生破裂、缺损这样的课题。
由于磁铁块的破裂、缺损而产生的磁铁片侵入到定子与转子的间隙,导致转子的锁定或者增大机械损伤。磁铁块的破裂、缺损导致磁特性的劣化。而且,如果在永久磁铁的磁特性极端地下降的状态下,周围的环境温度变高,则还存在发生永久磁铁的不可逆退磁的担心。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在将夹持磁铁块的芯块对按照圆环状排列并进行一体化时消除磁铁块彼此的接触而抑制磁铁块产生破裂、缺损的磁感应式电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22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力转换方法
- 下一篇:断路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