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1768.X | 申请日: | 2014-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6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林;禄·彼得;杨讯;朱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10 | 分类号: | H04L2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通信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器,用于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传输帧,以使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获取所述传输帧中的数据信息;其中,所述传输帧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收发器通过第一数目的子载波发送所述传输帧的第一部分,所述收发器通过第二数目的子载波发送所述传输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数目不等于所述第二数目;所述收发器还用于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进行下一次信息传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通过将传输帧分为两部分,并且每部分通过不同的子载波数目进行传输,既可以根据需要有效的提升吞吐量,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降低吞吐量,从而使得通信系统的吞吐量改变不受限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无线局域网标准在过去数年迅速演进,从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Flectrical and Flectronics Engineers,以下简称IEEE)802.11a/b/g,发展到IEEE 802.11n,再到IEEE 802.11ac。无线局域网标准所支持的带宽也越来越大,从IEEE 802.11a/b/g支持20MHz的带宽,到IEEE 802.11n支持20MHz和40MHz带宽,再到IEEE 802.11ac支持20MHz、40MHz、80MHz和160MHz的带宽,正在研究中的高效无线局域网(High Efficiency WLAN,以下简称HEW)系统甚至支持更大的带宽。
现有技术中,以IEEE 802.11n支持40MHz为例,为了能够提升无线局域网系统的吞吐量,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以下简称AP)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hysical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以下简称PPDU)分为前导码和数据两部分;其中,前导码部分中的传统短训练区域(Legacy Short Training Field,以下简称L-STF)、传统长训练区域(Legacy Long Training Field,以下简称L-LTF)、传统信令(LegacySignaling,以下简称L-SIG)和高吞吐量信令(High Throughput Signaling,以下简称HT-SIG)在2个20MHz上传输(即在2*64=128个子载波上传输),而高吞吐量短训练区域(HighThroughput Short Training Field,以下简称HT-STF),高吞吐量长训练区域(HighThroughput Long Training Field,以下简称HT-LTF)和高吞吐量数据(High ThroughputData,以下简称HT-Data)部分在40MHz的信道上传输(即在128个子载波上传输),从而使得IEEE 802.11n支持40MHz的系统的吞吐量比IEEE 802.11n或IEEE802.11a支持20MHz的系统的吞吐量大。
但是,现有技术使得系统在改变(提升或降低)吞吐量时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根据需要灵活的改变吞吐量,并且在吞吐量改变幅度上受到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传输帧,以使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获取所述传输帧中的数据信息;其中,所述传输帧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收发器通过第一数目的子载波发送所述传输帧的第一部分,所述收发器通过第二数目的子载波发送所述传输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数目不等于所述第二数目;所述收发器还用于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进行下一次信息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数目的子载波进行下一次信息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目不等于所述第二数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17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