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1370.6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6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寺冈崇志;政村辰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KYB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伸长侧感应部和压缩侧感应部中的至少一者,伸长侧感应部包括:伸长侧工作室(E),其与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连通;以及伸长侧自由活塞(15),其将伸长侧工作室内划分为伸长侧第一压力室(E1)和伸长侧第二压力室(E2),压缩侧感应部包括:压缩侧工作室(C),其与压缩侧室和贮存器(R)连通;以及压缩侧自由活塞(24),其将压缩侧工作室内划分为压缩侧第一压力室(C1)和压缩侧第二压力室(C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调节阻尼力的缓冲装置,已知有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构成为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并连结于活塞;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其在缸体内由活塞划分出来;中间筒,其以覆盖缸体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中间筒与缸体之间形成排出通路;外筒,其以覆盖中间筒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外筒与中间筒之间形成用于贮存工作油的贮存器;吸入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油自贮存器向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其设于活塞,仅容许工作油自压缩侧室向伸长侧室流动;以及阻尼力可变阀,其设在排出通路与贮存器之间。
所述缓冲装置无论在伸长时还是在收缩时均通过整流通路和吸入通路这两者的作用使工作油自缸体内经由排出通路向贮存器流出。并且,通过利用阻尼力可变阀调节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能够调节缓冲装置所发挥的阻尼力(参照例如JP2009-222136A)。
像这样,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调节阻尼力,因此能够发挥最适于车身振动的阻尼力,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并且,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阻尼力可变阀设在缸体外侧,因此不会牺牲缓冲装置的行程长度,与阻尼力可变阀设于活塞的类型的缓冲装置相比,还具有不会损害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这样的非常大的优点。
发明内容
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螺线管对用于控制阻尼力可变阀的开阀压力的先导阀芯施加的推力,来调节阻尼力可变阀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的阻力。
另外,为了利用所述缓冲装置产生最适于抑制车辆振动的阻尼力,利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根据由各种传感器检测到的车辆车身的振动信息算出最合适的阻尼力,以使缓冲装置发挥最合适的阻尼力的方式向用于驱动螺线管的驱动器(日文:ドライバ)发送控制指令。
因此,通过所述缓冲装置调整阻尼力而能够进行减振的车身振动频率的上限因阻尼力可变阀的响应性和ECU的运算处理速度而被限制为数Hz左右,难以抑制更高频率的振动。
但是,影响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车身振动频率是比所述能够进行减振的频带高的高频。在所述缓冲装置的情况下,无法抑制这样的高频的振动,因此期望进一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缓冲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所述缸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连结;贮存器,其用于贮存工作液;吸入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贮存器向所述压缩侧室流动;整流通路,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压缩侧室向所述伸长侧室流动;阻尼力调整部,其仅容许工作液自所述伸长侧室向所述贮存器流动并且能够改变对该工作液的流动施加的阻力;以及在所述缓冲装置伸长时工作的伸长侧感应部和在所述缓冲装置收缩时工作的压缩侧感应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伸长侧感应部包括:伸长侧工作室,其与所述伸长侧室和所述压缩侧室连通;以及伸长侧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内,将所述伸长侧工作室内划分为通到所述伸长侧室的伸长侧第一压力室和通到所述压缩侧室的伸长侧第二压力室,所述压缩侧感应部包括:压缩侧工作室,其与所述压缩侧室和所述贮存器连通;以及压缩侧自由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压缩侧工作室内,将所述压缩侧工作室内划分为通到所述压缩侧室的压缩侧第一压力室和通到所述贮存器的压缩侧第二压力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KYB株式会社,未经KYB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13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