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诊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51240.2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6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藤江英和;内山正;塙哲史;村泽直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B01D53/86;B01D53/94;F01N3/08;F01N3/24;F01N3/3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诊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诊断装置,特别涉及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中设置的氧化催 化剂的劣化诊断。
背景技术
作为柴油发动机等的排气系统中设置的排气净化催化剂,已知有将排 气中含有的烃(HC)、一氧化碳(CO)氧化、而且将一氧化氮(NO)氧化而 生成二氧化氮(NO2)的氧化催化剂(DieselOxidationCatalyst:DOC)。 此外,还已知将对尿素水进行加水分解而生成的氨(NH3)作为还原剂来将 排气中的氮化合物(NOx)选择性地还原净化的选择性还原催化剂 (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SCR)等。
在SCR中,排气中含有的NO和由上游侧的DOC生成的NO2的比率成为 约1:1时,特别是在低温区NOx的净化被促进。即,若DOC的NO氧化能 力(NO2生成性能)因经时劣化等而降低,则有可能会给SCR的NOx净化率 带来影响。因此,要求在车载状态(On-Board)下诊断DOC的劣化状态。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对在SCR的下游侧设置的NOx传 感器的检测值乘以排气中含有的NO2相对于NO的比率来推测NO2值,由此判 定DOC的劣化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368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由于很难直接通过传感器来检测排气中含有的NO2,因此如上述 的现有技术那样对NOx传感器的检测值乘以NO2的比率来进行推测。然而, 排气中的NO2相对于NO的比率随着运转状态而变化,因此在根据NOx传感 器的检测值推测NO2值来诊断DOC的劣化的技术中,可能无法进行高精度的 诊断。
本发明的诊断装置的目的在于,高精度地进行DOC的劣化诊断。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诊断装置具备:氧化催化剂,设置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至 少将排气中的烃及一氧化氮氧化;选择性还原催化剂,设置于比所述氧化 催化剂靠下游侧的排气系统,将氨作为还原剂对排气中含有的NOx进行还 原净化;第1净化率运算单元,基于所述选择性还原催化剂的上游侧及下 游侧的NOx值,在所述选择性还原催化剂的催化剂温度处于规定的低温区 时运算低温侧NOx净化率,并且在所述选择性还原催化剂的催化剂温度处 于规定的高温区时运算高温侧NOx净化率;第2净化率运算单元,至少基 于所述氧化催化剂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排气热量差,运算所述氧化催化剂 的烃净化率;以及判定单元,基于运算出的所述低温侧NOx净化率、所述 高温侧NOx净化率及所述烃净化率,判定所述氧化催化剂的劣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诊断装置,能够高精度地进行DOC的劣化诊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诊断装置的发动机的吸排 气系统的整体构成示意图。
图2是说明通过将供给至DOC的HC氧化而进行能量保存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由强制对流的影响引起的DOC的热损失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在上游侧的DOC为正常的状态和劣化的状态下比较SCR的NOx 净化率的图。
图5中,(a)是比较正常的DOC和劣化的DOC的NO氧化能力(NO2生 成性能)的图,(b)是比较正常的DOC和劣化的DOC的HC氧化能力(HC 净化性能)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诊断装置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应用了其他实施方式的诊断装置的发动机的吸排气系统的 整体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诊断装置。对相同的部 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其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对它们进行重复的详 细说明。
如图1所示,柴油发动机(以下简称发动机)10中设置有吸气歧管10a 和排气歧管10b。吸气歧管10a上连接着导入新气的吸气通路11,排气歧 管10b上连接着将排气向大气放出的排气通路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12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