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倾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0568.2 | 申请日: | 2014-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5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樱井纪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235 | 分类号: | B60N2/235;A47C1/025;F16D59/02;F16H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改变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3所示,已知一种包括内齿轮15和外齿轮17的倾斜装置。例如,内齿轮15设置在座椅靠背中,并且外齿轮17设置在座垫中。外齿轮17的齿数比内齿轮15的齿数少,并且外齿轮17与内齿轮15接合。该倾斜装置构造成使内齿轮15和外齿轮17中的一个齿轮绕着另一个齿轮的旋转轴偏心移动,并且改变内齿轮与外齿轮的接合位置,从而改变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倾斜角度。
图13是示出内齿轮15和外齿轮17的视图。内齿轮15是碟状部件。内齿轮15在图13的纸面的后侧处具有底面,并且从纸面朝着前方延伸的环状肋设置在底面的外周缘中。内齿15a设置在肋上。此外,从纸面朝着前方延伸的筒状部3设置在内齿轮15的底面中。
环状的外齿轮17设置在内齿轮15的内齿15a与筒状部3之间。外齿17a设置在外齿轮17的外周面上。圆孔1由外齿轮17的内周面形成。
如图13所示,在外齿轮17的圆孔1的内表面与内齿15的筒状部3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偏心环状空间。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布置在偏心环状空间中。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由弹簧9在楔部楔入偏心环状空间内的方向(箭头A的方向和箭头B的方向)上被推动。
当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挤压圆孔1的内表面和筒状部3的外表面时,内齿轮15和外齿轮17在旋转轴之间的偏心量增大的方向上被推动。以这种方式,内齿轮15的内齿15a和外齿轮17的外齿17a深度接合,使得座椅靠背不倾斜(锁定状态:非操作状态)。
解锁凸轮11构造成使得抵接表面11a抵着弹簧9的推动力按压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的楔部先端侧上的端面5a或端面7a,并且在拉出楔状部件的方向(与楔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与箭头A或箭头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按压第一楔状部件5或第二楔状部件7。当第一楔状部件5或第二楔状部件7通过解锁凸轮11的按压而移动时,第一楔状部件5或第二楔状部件7与圆孔1的内表面和筒状部3的外表面的压接力减小。以这种方式,内齿与外齿之间的接合变浅,使得座椅靠背处于可倾斜状态。
在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中的一个楔状部件开始移动时,第二楔状部件7和第一楔状部件5中的另一个楔状部件由于圆孔1的内表面与筒状部3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而保持静止。然而,随着一个楔状部件在拉出方向上移动,另一个楔状部件由于弹簧9的弹性排斥力而在楔部楔入偏心环状空间内的方向上立即移动。随着重复以上操作,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的偏心状态维持并且接合位置改变,使得座椅靠背倾斜(解锁状态:操作状态)(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在,在使用传统倾斜装置的座椅中,将参考图14描述施加于倾斜装置的力。另外,在图14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图13中的部分相同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图14所示的倾斜装置与图13所示的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驱动环21。驱动环21可移动地设置在圆孔1的内表面与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之间。驱动环21具有抵接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的抵接部。第一楔状部件5和第二楔状部件7由驱动环21和筒状部3的外表面夹持。
在图14所示的倾斜装置中,假设了如下的情况:
内齿轮15(筒状部3)设置在座椅靠背中;
外齿轮17(孔1)设置在座垫中;
座椅靠背的倾斜状态对应于从垂直状态以21度角向后倾斜的状态;
由于自重而施加于座椅靠背的垂直向下载荷是5kgf;
由于乘坐者而施加于座椅靠背的垂直向下载荷是15kfg;并且
内齿轮15与外齿轮17的接合位置与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载荷的作用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89.2mm。
在这种情况下,施加于内齿15a与外齿17a的接合位置的力矩表示为89.2mm×20kgf=1784kgf-mm。
在图14所示的传统倾斜装置中,将内齿15a与外齿17a的压力角设定成:当来自座椅靠背的载荷施加于接合位置时,防止内齿15a的齿面和外齿17a的齿面之间的滑动。因此,施加于接合位置的来自座椅靠背的载荷(力)顺次在内齿轮15的筒状部3、第一楔状部件5、外齿轮17的圆孔1和座垫的路径中传递。
由于在与从内齿轮15的筒状部3施加于第一楔状部件5的力垂直的方向上,力的作用点和内齿轮15与外齿轮17的接合位置之间的距离是29.8mm,所以从第一楔状部件5传递到外齿轮17的力F变为F=1784/29.8=59.86kg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木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白木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0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