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成形体和使用了其的燃料用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8068.5 | 申请日: | 2014-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7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芳野泰之;渡边创;桧森俊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DI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00 | 分类号: | B32B27/00;B29C47/06;B32B27/34;B29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成形 使用 燃料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燃料等有机物流体的运送中使用的配管用构件、容器、管的多层成形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于运送溶剂、燃料、液化气、其它的各种聚合物原料、中间体、制品等具有流动性的有机物的配管用构件、容器、管制品逐渐推进塑料化来替代金属材料,例如,车辆用燃料配管构件、容器可以使用对汽油等燃料的阻隔性能高的聚酰胺树脂。
然而,当今处于如下状况:聚酰胺树脂对正在迅速普及的含醇汽油的阻隔性尚不充分,即使是对含醇汽油的阻隔性较高的聚酰胺12,也无法获得能够应对防止燃料向大气中扩散的各种法规的高阻隔性。
另一方面,作为对于含醇汽油具有非常高阻隔性的树脂材料,聚苯硫醚树脂备受关注。然而,聚苯硫醚树脂虽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但耐冲击性不充分,难以应用于车辆用燃料管、燃料罐。因而提出了如下成形容器,其中,作为车辆用燃料管、燃料罐的制造方法,通过制成聚苯硫醚树脂层、粘接层和聚乙烯层的3层结构体,从而保持聚苯硫醚树脂的阻隔性,并且赋予了耐冲击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然而,聚苯硫醚树脂与其它树脂成分的粘接性低,因此,存在前述多层结构体容易发生层间剥离、阻隔性显著降低的问题。尤其是,用于在达到高温环境的发动机舱内使用的构件时,有时还产生如下不良情况:随着温度的上升,聚乙烯层显著软化,从而导致变形等。
另外,作为使用了前述聚苯硫醚树脂的多层结构体中的聚乙烯层的软化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使包含聚苯硫醚与含环氧基聚烯烃的混合物的层、聚烯烃系粘接层、包含聚酰胺的层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然而,该多层结构体使用了聚烯烃系粘接层,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时还是存在层间剥离强度不足的倾向。
另外,提出了将聚苯硫醚系树脂层和聚酰胺层不借助粘接层地进行多层化而得到的多层结构体,所述聚苯硫醚系树脂层中,相对于聚苯硫醚树脂100重量份,配混了聚酰胺和具有选自酰胺键、酯键、氨基甲酸酯键、羧基、酸酐基和环氧基中的1种以上键或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中的至少1种10~150重量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然而,关于该多层结构体,为了获得与聚酰胺树脂层的粘接性,需要使聚苯硫醚树脂中含有大量的聚酰胺和改性烯烃系树脂,有时会损害聚芳硫醚树脂原本具有的阻隔性。
进而,提出了如下多层成形体,其通过将向聚芳硫醚树脂中配混有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树脂成分与具有特定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进行共挤出,从而提高层间密合性而不降低聚芳硫醚树脂所具有的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然而,在熔融混炼时,有时因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发生自缩合或分解而导致层间密合性降低,存在难以保持对燃料配管构件等要求的水平的密合性的倾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930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93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56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3837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1105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以往方法合成的聚芳硫醚树脂因成形加工时的加热而产生的气体量较多,有时在成形加工时产生异味而导致作业环境降低、该气体附着于层间而导致多层成形体发生剥离。因此,作为成形用材料,抑制气体产生在实用上是非常重要的。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因加热而产生的气体量、在用于运送燃料等有机物流体的配管用构件、容器、管等的用途中表现出与其它树脂成分的优异密合性而不损害聚芳硫醚树脂原本对有机物流体的优异阻隔性的多层成形体、以及使用了其的燃料用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各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含有聚芳硫醚树脂、芳香族系环氧树脂和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组合物,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所述聚芳硫醚树脂是通过使二碘芳香族化合物与单质硫与阻聚剂进行熔融聚合而得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DIC株式会社,未经DI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80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