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47147.4 | 申请日: | 2014-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3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小柴信晴;神代善正;赤川和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485;H01M4/58;H01M10/0567;H01M10/0568;H01M10/0569;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关 于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其制造方法,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为负极活物质使用钛氧化物者,可抑制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所伴随产生 的气体及电池容量的降低,且低温充放电特性优异。
背景技术
通过锂离子在负极与正极移动而进行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是作为高能量密度电池而积极进行研究开发,现在有一种使用锂过渡 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物质、使用碳系物质作为负极活物质的非 水电解质电池已商用化,多使用于小型便携式机器。
此外,近来期待将非水电解质电池中、大型化,并适用于电力储 藏设备用电源或HEV等车用动力电源。如此用途中,设想电池会使用 在较民生用途更广的温度范围,尤其要求即使在低温也具有充分充放 电特性,并要求高温信赖性。
近年来,作为负极活物质,与碳系物质相比锂离子储藏释出电位 较高的钛氧化物系备受瞩目(例如专利文献1)。锂离子储藏电位为 1.2V(相对于Li/Li+)以上的钛氧化物,其锂离子储藏电位与金属锂析 出电位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急速充电时或以低温充电时本质上也难 以析出金属锂。又,例如Li4Ti5O12几乎不会伴随充放电而造成结晶的 单位晶格改变,故构造劣化非常慢。因此,使用钛氧化物作为负极活 物质的电池安全性高,且可期待优异电池特性,尤其是循环寿命特性。
但前述钛氧化物的锂离子储藏释出电位为1.2V(相对于Li/Li+)以 上较高的值,故与碳系活物质的情形不同,难以在其表面形成称为SEI 被膜的安定的保护被膜,有持续进行非水电解液还元分解并产生气体 的问题。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充放电(高温循环)时容易产生气体,又会 降低电池容量。若产生大量气体,则有电池内压上升或造成电池膨胀 之虞,此外会加速电池容量的降低并降低寿命性能。
对于该问题,已提出通过改进非水电解液的各种解决方案。例如 专利文献2中揭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为正极使用含锂的镍 复合氧化物,负极使用含锂的钛氧化物,且在非水电解液的溶媒中以 特定比例含有环状碳酸酯与链状,通过抑制过度放电提升循环特性。 但是使用此揭示的电解液,低温充放电特性不足,此外以高温进行循 环试验时无法充分减少气体的产生。
专利文献3揭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含有以铝取代 一部分的锰酸锂的正极、含有钛酸锂的负极、以及含有环状碳酸酯与 链状碳酸酯的非水电解液,其中,非水电解液的溶媒所含的环状碳酸 酯的比例为25体积%以下,是在高温至低温之广温度范围显示优异充 放电循环性能。使用此揭示的电解液时,可使低温特性提升一定左右, 且在45℃的充放电循环试验中显示优异特性。但得知若以如55℃以上 的高温度进行循环试验,则明显会产生气体。
专利文献4揭示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其具备具有负极活物质的 负极,该负极活物质是以1.2V以上的电位插入、脱离锂离子,其中, 使前述非水溶媒所含有的不具有碳-碳双键的碳酸酯的体积为100、该 碳酸酯中的环状碳酸酯的体积为a、碳酸二甲酯的体积为b、碳酸乙基 甲酯的体积为c、碳酸二乙酯的体积为d时,同时满足0≦a≦30、0≦ b<60、0<c≦100及0≦d<10时,具有优异的-30℃低温输出特性,且高 温保存后输出特性的降低较少。但是,使用此揭示的电解液时,在-40℃ 左右的极低温的充放电特性还不充分,又,在较放置试验更严苛条件 的高温循环试验中,可知无法充分降低气体产生。又,本文献中,若 将环状碳酸酯使用于高电位负极则会使各种电池性能降低。
其他为提出因应同时使用的活物质的各种非水电解液(例如专利 文献5等)。非水电解液即使是组合公知溶媒、公知电解质、添加剂等 时,也会因组合方式而使该等成分相互作用,而有无法预期的优异效 果,又,根据同时使用的活物质种不同,例如锂离子储藏电位不同等 而会使其效果相异,即使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也难以推测 会获得何种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02118号
专利文献2:特再公表WO98/057386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94164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原产业株式会社,未经石原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71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