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饭锅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5307.1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1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金且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且植 |
主分类号: | A47J27/08 | 分类号: | A47J27/08;A47J27/092;A47J27/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饭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锅,更详细地说,该电饭锅坚固地固定压紧单元而增强真空度以防止食物腐败,利用设有马达等构成要素的传输单元或设有致动杆等的真空解除单元能够轻易打开位于内筒上侧的上壳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饭锅是一种利用电阻致热烹饪饭或食物的烹饪器具。电饭锅在本体部盛装稻米之类的食物并且盖上上壳部的状态下利用电对底面部加热地进行烹饪。如前所述的现有电饭锅虽然具备了用来排放蒸汽的阀门,但上述阀门仅仅是单纯地以排放蒸汽或停止排放蒸汽的状态运作。而且,电饭锅在覆盖本体内筒的盖之间配备压紧件(packing)而让本体内部维持高压状态,烹饪后启动开闭工具而把蒸汽排放到外部,从而解除高压状态。而且,现有的电饭锅因为加热器以内筒为基准只存在于下部而无法均匀地加热内筒内部的空气,因此长时间保管食物时常常会发生食物被放坏的问题。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由大韩民国公开专利公报2011-0095995号(2011.08.26公开,发明名称:全自动电饭锅)予以公开。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课题】
现有的电饭锅由于加热器以内筒为基准只存在于下部而无法均匀地加热内筒内部的空气,因此本发明不仅设有下加热器,还设有上加热器而提高了内筒内部的温度均匀度,从而能够长时间保管食物。
而且,现有技术虽然公开了在烹饪完毕后让电饭锅的内侧维持低压以提升食物的储存程度的技术。但是解除低压状态后无法顺利地举起电饭锅的上壳部而加重了使用时的不方便之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饭锅,其能够轻易地举起解除了低压状态的电饭锅的上壳部。
而且,本发明的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饭锅,旋转电饭锅的上外壳的致动杆而让空气通过密封件的移动孔流入而能够简便地解除真空状态。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饭锅,其由于坚固地固定压紧单元而得以防止因真空吸入而导致的间隙。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饭锅,其由于另行配备蒸汽排放单元而得以在转动致动杆解除真空时防止相互之间的干涉。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提供一种电饭锅,其利用检测开关单元对内筒被安置及分离时的电源开闭状态进行控制而能够事先防止安全事故。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电饭锅包括:上壳部;上加热器,位于上壳部的下侧并且朝下侧发散热;内筒,位于上加热器的下侧并且盛装烹饪对象;上电热板,和内筒相对并且位于上加热器的下侧;本体,构成电饭锅的外形并且在内部安装内筒;真空压紧单元,沿着和内筒相对的上电热板的周缘安装,遮蔽朝上电热板与内筒之间移动的空气的流动。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饭锅除了上述构成要素以外,还能包括:自动阀门单元,和上述内筒连通,凭借马达的旋转动力动作并且调节加压力量,把形成于上加热器和内筒之间的压力排放后重新维持密封状态;上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上壳部或上电热板,测量上加热器或者由上加热器的运作而被加热的空气的温度。
而且,还可以包括固定在上壳部的固定板及位于固定板下部的上加热器托架,上加热器固定在上加热器托架的内侧并且生成热,上电热板把通过上加热器托架朝下侧移动的热传输到内筒的内侧。
而且,自动阀门单元包括:阀门壳体,固定在固定板上并且具备第一装载部与第二装载部;驱动单元,固定在第一装载部的内侧并且供应旋转动力;旋转调节单元,接受驱动单元的动力而在第二装载部旋转,内侧则具有倾斜地突出并且高度逐渐增加的高度调节用倾斜突起;移动单元,具有接触高度调节用倾斜突起的高低突起并且凭借高度调节用倾斜突起的旋转而进行上下移动;移动壳单元,以包裹移动单元下部的形状安装并且引导移动单元的上下移动;支持板,位于移动单元与移动壳单元之间;加压件,具有从支持板延伸并且朝移动单元上侧突出的垂直杆;弹性单元,朝下侧弹性加压加压件,弹性力随着旋转调节单元的旋转而可变;上密封件,连接到移动壳单元的下侧并且下侧设有第一密封板;下密封件,位于上密封件的下侧并且具有连通内筒内侧的压力排放孔。
而且,阀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具备第一装载部与第二装载部;第二壳体,结合在第一壳体的下部,具有把朝上侧举起上密封件地排放的流体导引到上壳部外侧的压力排放管路,具有插入备于移动壳单元的旋转阻止孔而限制移动壳单元旋转的防转突起;第一装载部则包括:第一装载面,形成有让驱动单元位于其内侧的空间;放热突起,在第一装载面突出并且支持驱动单元,在第一装载面与驱动单元之间形成空气移动通路。
而且,优选地,驱动单元包括固定在第一装载部的马达及接受马达的动力后旋转的驱动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且植,未经金且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53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