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3413.6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33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达也;大原敬介;横山友嗣;福本友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10/04;H01M10/0587;H01M4/13;H01M4/3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二次电池包括卷绕电极组件,在该卷绕电极组件中,堆叠并且卷绕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和隔膜。所述正电极片设置有长的正电极集电体和正电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电极活性物质层被布置在所述正电极集电体上。所述负电极片设置有长的负电极集电体和负电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电极活性物质层被布置在所述负电极集电体上。所述隔膜介于所述正电极片和所述负电极片之间。所述负电极集电体具有在所述卷绕电极组件的卷绕轴方向上处于所述负电极集电体的一个边缘处的第一无活性物质层区域。所述第一无活性物质层区域是没有形成所述负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所述正电极集电体具有在所述卷绕电极组件的卷绕轴方向上处于所述正电极集电体的一个边缘处的第二无活性物质层区域。所述第二无活性物质层区域是没有形成所述正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所述负电极集电体和所述正电极集电体被布置成所述第一无活性物质层区域和所述第二无活性物质层区域朝向所述卷绕电极组件的所述卷绕轴方向上的相反侧突出。所述负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比所述正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宽,并且细菌纤维素被布置在面对所述第二无活性物质层区域的所述负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至少表面层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卷绕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在该卷绕电极组件中,堆叠并且卷绕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和隔膜。正电极片设置有在长的正电极集电体上的正电极活性物质层。负电极片设置有在长的负电极集电体上的负电极活性物质层。隔膜介于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二次电池诸如锂离子二次电池和镍氢电池已经被优选地用作车用电源以及用于个人计算机以及便携和移动电子装置的电源。特别地,锂离子二次电池重量轻,并且具有高能量密度。因此,它们例如作为用于安装在车辆中的高输出电源,以及作为蓄电系统的电源的重要性正在提高。一种传统电池具有如下电池结构,该电池结构设置有卷绕电极组件,通过在隔膜介于长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的情况下堆叠该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并且将该组合卷绕为螺旋构造来制成该卷绕电极组件。能够通过使用用于电极组件的螺旋构造来提高正和负电极之间的反应面积。这使得能够提高能量密度并且获得高输出。
通常通过向正电极集电体的两侧提供包含正电极活性物质的正电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组分来形成正电极活性物质层来制成这种卷绕电极组件中的正电极片。这种正电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组分例如能够作为膏或者浆来制备。通常通过向负电极集电体的两侧提供包含负电极活性物质的负电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组分来形成负电极活性物质层来制成负电极片。
这里,在诸如安装在车辆中的高输出服务的情况下,在这些电极片(即正电极片和/或负电极片)上提供没有形成活性物质层的无涂层区域(无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并且将该无涂层区域用作集电区域。为了提高集电效率,将这种无涂层区域布置成在与电极片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缘处的两面上的条带。另外,两个电极片的无涂层区域以交错方式布置,由此,正电极片的无涂层区域和负电极片的无涂层区域朝着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突出,并且然后使用这些电极片进行卷绕来制成卷绕电极组件。当设置有具有这种构造的卷绕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经过重复充电/放电时,伴随充电/放电的活性物质的膨胀和收缩能够在卷绕电极组件中引起变形,诸如屈曲等等,并且性能可能退化。考虑到这些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展现抵抗充电/放电循环的高能力的二次电池。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34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