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2140.3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32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立木宏纪;坂上笃史;秋田裕之;桥本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04 | 分类号: | H02K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鹏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枢铁芯 旋转电机 绕组体 终端 轴向 电枢绕组 直接接合 从槽 电枢 伸出 最外径位置 分布卷绕 绝缘覆盖 内径位置 相绕组 总槽数 多圈 卷绕 装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轴向尺寸小、部件个数少的电枢的旋转电机。在根据本发明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组(20)分别构成为将被绝缘覆盖且没有连接部的连续的导线(19)卷绕多圈而制作出的分布卷绕且与总槽数相同数量的绕组体(21)以一个槽的间距沿周向装配于电枢铁芯(11),绕组体(21)构成为以导线(19)的内径侧终端(21e、21g)从槽(12)内的最内径位置伸出电枢铁芯(11)的轴向的一侧,导线(19)的外径侧终端(21f、21h)从槽(12)内的最外径位置伸出电枢铁芯(11)的轴向的一侧,电枢绕组(20)的各相绕组构成为将构成同一相的绕组体(21)的内径侧终端(21e、21g)彼此直接接合,且将外径侧终端(21f、21h)彼此直接接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电动机、发电机等旋转电机,特别涉及构成电枢绕组的绕组体的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动机、发电机等旋转电机中,追求小型高输出以及高品质。在将这种旋转电机小型化时,从使不产生有效磁通的线圈端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使用了将导线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各个齿的集中卷绕的定子绕组。但是,期望使用了能够抑制转矩脉动并能够高输出化的分布卷绕结构的定子绕组的定子。并且,由于磁铁价格的高涨,对不使用磁铁的感应电动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追求使用了效率更高的分布卷绕的定子绕组的定子。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旋转电机中,具有多个分布卷绕的重叠卷绕的绕组体,所述绕组体以导体终端从一方的槽内的最内径位置和另一方的槽内的最外径位置突出的方式装配于横跨多个齿的一对槽,将从槽内的最外径位置突出的导体终端弯折,穿过线圈端组的轴向外侧与应该连接的从槽内的最内径位置突出的导体终端连接而构成了定子绕组。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以往的旋转电机中,具有多个分布卷绕的重叠卷绕的绕组体,所述绕组体以导体终端从一方的槽内的中间位置和另一方的槽内的最外径位置突出的方式装配于横跨多个齿的一对槽,使从槽内的中间位置突出的导体终端穿过线圈端之间并向外径侧突出,在线圈端组的外径侧使用母线与从槽内的最外径位置突出的导体终端连接而构成了定子绕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6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493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从槽内的最外径位置突出的导体终端穿过线圈端组的轴向外侧与从槽内的最内径位置突出的导体终端连接,因此需要确保穿过线圈端组的轴向外侧的导体终端的过渡部(crossover portion)与线圈端组之间的绝缘。因此,需要将绝缘部件配置在导体终端的过渡部与线圈端组之间,或者需要扩大导体终端的过渡部与线圈端组之间的间隙,导致定子绕组的轴向长度增大与其相应的量,存在定子的轴向尺寸增大这一问题。并且,在为了穿过线圈端组的轴向外侧而将导体终端向内径侧弯曲时,导体终端的弯曲半径增大,定子绕组的轴向长度增大与其相应的量,也存在定子的轴向尺寸变大这一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导体终端穿过线圈端之间向外径侧突出,因此使定子绕组的轴向长度的增大受到抑制。然而,由于导体终端彼此使用母线连接,因此存在部件个数增多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获得一种具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电枢的旋转电机:以导体终端从各槽的最内径位置和最外径位置伸出的方式构成绕组体,将从最内径位置延伸的导体终端彼此直接接合,且将从最外径位置延伸的导体终端彼此直接接合,从而构成电枢绕组的各相绕组,没有在线圈端组的轴向外侧过渡(pass over)的过渡部,且不需要母线等其他部件,轴向尺寸小,部件个数少。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21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器
- 下一篇:受电设备和输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