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1186.3 | 申请日: | 2014-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7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代田博文;尾田诚人;萩本寿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19/02 | 分类号: | B01D19/02;B01F7/2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泡装置。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8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75045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对容器内的待处理水中所产生的大量气泡进行处理,且抑制气泡泄漏和作业环境恶化的消泡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装置。
该消泡装置具备转子(消泡叶片),所述转子具有:上板和下板;多个鳍片,在上板与下板之间从旋转中心部以放射状配置;气泡吸引口,在下板的旋转中心部开口。鳍片之间形成有与气泡吸引口连通,且在转子的外周侧具有排出口的消泡通道,气泡与上板、下板及鳍片冲突并被破坏。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216113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对于消泡装置要求扩大通过消泡装置给待处理水中的气泡带来的消泡作用的効果范围。具体而言,消泡装置除了消泡,还对消泡叶片要求对分离的气泡起消泡作用。并且,对于消泡装置要求通过使气泡沉降,在液体中溶解气泡的浓缩物。即,关于消泡装置期待扩大可处理的气泡的高度和促进溶解作用。
然而,仅通过变更消泡叶片地形状,可处理气泡的高度还是会受限制,而不能扩大消泡作用的效果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通过消泡装置而带来的消泡作用的效果范围的消泡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消泡装置的特征为,具有:驱动部;旋转轴,通过所述驱动部旋转;中空结构的消泡叶片,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以及轴向引导装置,安装在所述消泡叶片的下方,且相对于所述消泡叶片,形成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流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轴向引导装置插入到气泡部,对气泡部赋予朝向上方的流动性,或者朝向下方的流动性。由此能够改变通过消泡装置带来的消泡作用。
在上述消泡装置中,所述轴向引导装置可以被构成为,具有:轴部,与所述旋转轴同心设置;以及凸条部,突出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并且以螺旋状设置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使轴向引导装置的轴部反向旋转,能够控制被赋予流动性的方向。即,通过朝向一方向旋转轴向引导装置,能够促进消泡効果,通过朝向另一方向旋转,能够使气泡部沉降。
在上述消泡装置中,所述轴向引导装置可以被构成为,具有:轴部,与所述旋转轴同心设置;以及多个凹陷部,形成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
在上述消泡装置中,所述轴向引导装置可以被构成为,具有:轴部,与所述旋转轴同心设置;以及多个凸起部,形成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
在上述消泡装置中,所述轴向引导装置可以被构成为,具有:轴部,与所述旋转轴同心设置;以及多个叶片部,突出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并且沿着所述轴部的长边方向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轴向引导装置插入到气泡部,对气泡部赋予朝向上方的流动性,或者朝向下方的流动性。由此,能够改变通过消泡装置带来的消泡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一部分剖面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以及轴向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叶片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B向视图,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叶片的侧视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作用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作用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以及轴向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及轴向引导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以及轴向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及轴向引导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消泡装置的消泡体及轴向引导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11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