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9575.2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83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K·西门斯;M·维拉乔维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4 | 分类号: | F16F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苏娟,王菲 |
地址: | 德国腓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实施例涉及缓冲减振器,如其例如在机动车传动系、即例如在机动车起动元件的范围中可用于减缓旋转运动的振动分量。
背景技术
在许多机器制造、设备制造和车辆制造的领域中,在传递旋转运动时出现旋转不均衡性,其例如在这种旋转运动耦合入轴时已可产生或者也可由于从轴或其旋转运动中的能量提取/或转矩提取的变化而产生。
为此一个例子示出机动车、即例如乘用车、卡车或者其他商用车的传动系,在其中使用内燃机作为驱动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通常由于其工作原理具有冲击性的转矩峰值,其耦合到其曲轴或者相应的其他轴中并且在那里可能会导致转矩和/或转速的平均值随时间变化的偏差。这种旋转不均衡性例如可变现为旋转运动的振动分量。
然而使旋转运动的这种旋转不均衡性或振动分量与复杂的机械系统(例如为机动车的传动系)远离,使用减振器。减振器应消除振动分量,然而至少在其振幅方面减少振动分量。因此,例如在机动车的传动系中在起动元件的范围中通常使用减振器。在此,起动元件通常集成在内燃机与紧接着的变速器之间,以便即使在车辆停止期间(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变速器输入轴同样停下)也能够实现内燃机的继续运转。
在此,在减振器中通常使用储能元件,其能够实现短时间地吸收并且由此中间储存旋转运动的能量峰值,于是该能量峰值在之后的时间点又可耦合到旋转运动中。在许多旋转减振器中,通常设计成弹簧元件的储能器接入实际上的转矩流、即旋转运动的路径中,使得旋转运动经过储能元件。
在缓冲减振器中,与此不同,旋转运动的传递恰好不经过储能元件。因此,在该缓冲减振器中储能元件通常是一个或多个缓冲质量块,其可在力场中实施振动,以减缓旋转运动的需减振的振动分量。在此,力场由作用于缓冲质量块的力形成,除了重力之外尤其是离心力也属于作用于缓冲质量块的力。
在此,对相应的缓冲减振器和包括缓冲减振器的部件提出部分很不同的要求。除了尽可能有效的功能之外,在此,重要的例如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尽可能简单的制造和尽可能少地因噪声生成而产生打扰,仅列举几项。因此,围绕缓冲减振器的部件通常仅给缓冲减振器提供有限的在所有工作状态中均允许其占据的结构空间。缓冲减振器应能够尽可能简单地制造。由运行所决定,当例如作用于缓冲质量块的力改变时,在缓冲减振器中也可出现噪声。由此,当例如旋转运动的转速下降并且离心力的影响由此下降时,可发生缓冲减振器的缓冲质量块现在基本上在其运动方面不再受离心力导引,而是受作用于其的重力导引。由此,当缓冲质量块彼此撞击或者撞到其他部件处、例如撞到其引导滑轨的轨道末端处时,可产生噪声。
这种通常为金属的噪声不仅可由机动车的驾驶员、乘客感知而且可在机动车以外可感知。因此该噪声通常已被人们认为是扰人的,因为其出现不可预期。因此在此,研发人员也致力于减少缓冲减振器的噪声生成。
文献DE 102011087631 A1涉及一种降噪的旋转减振器,其包括离心力摆,离心力摆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可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摆重支架以及在轴向上相对布置的经由间距元件彼此相连接的摆重块。文献DE 102011087693 A1涉及一种用于减振装置的、例如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的离心力摆装置。在该装置中,在可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摆重支架处,在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相对于摆重支架可运动的多个摆重块或者摆重块对,其中,在摆重支架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摆重块或摆重对经由减振元件彼此机械联接。
除了缓冲减振器尽可能好的功能性之外,制造者和研发人员方面 的兴趣在于,将缓冲减振器的制造,即不仅各单个部件的制造而且各单个部件装配成缓冲减振器的装配设计得尽可能简单,并且同时减少可由车辆的驾驶员、乘客或者也位于外部的人员认为不舒适的噪声生成。在此,通常同时需注意到在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因此存在改善这种折衷的要求,即在缓冲减振器的功能性、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的有效利用、运行期间产生的噪声的减少和缓冲减振器尽可能简单的制造这些方面的折衷。
发明内容
根据权利要求1的缓冲减振器、根据权利要求10的缓冲减振器和根据权利要求12的缓冲减振器考虑到该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未经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95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