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装饰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480038416.0 | 申请日: | 2014-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8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 发明(设计)人: | 河村和幸;铃木谦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13/04 | 分类号: | B60R13/04;B60J1/18;B60J5/10;B60J10/8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装饰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装饰构造,其中,相对于装饰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有车窗玻璃,在装饰部件与车窗玻璃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装饰构造中已知如下结构:在后保险杠外观件(外装部件)的上方,在车宽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有后停车灯(装饰部件)以及后车窗玻璃(车窗玻璃),通过密封部件而对装饰部件与车窗玻璃之间进行密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而言,使装饰部件的侧壁与车窗玻璃的侧壁相对配置,使与车窗玻璃的背面连接的密封部件与装饰部件的侧壁抵接,从而通过密封部件而对装饰部件与车窗玻璃之间进行密闭。
此处,为了确保车辆的外观性,优选将装饰部件与外装部件之间的间隙抑制得小。作为将间隙抑制得小的方法,能够想到使装饰部件的车外侧的表面(以下称为表面部)向外装部件这一侧伸出(延伸)。
然而,在使装饰部件的表面部向外装部件侧伸出的情况下,在伸出的表面部与车身之间产生空隙。即,在表面部与车身之间不存在用于供密封部件碰触(接触)的侧壁。
因此,能够想到密封部件会进入到伸出的表面部的下方,从而使得车辆的外观性受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62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装饰构造,其将装饰部件与外装部件之间的间隙抑制得小,且将密封部件良好地配置于装饰部件与车窗玻璃之间,从而能够确保车辆的外观性。
根据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装饰构造,在该车辆用装饰构造中,在车身上设置有外装部件,在该外装部件的上方、下方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装饰部件,相对于该装饰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有车窗玻璃,在上述装饰部件与上述车窗玻璃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上述车辆用装饰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装饰部件具备:表面部,其形成车外侧的表面且具有伸出表面部,该伸出表面部以与上述外装部件相对的方式朝向该外装部件伸出;壁部,其设置于上述表面部中的、除了上述伸出表面部以外的上述车窗玻璃侧的侧边,且与上述车窗玻璃的玻璃侧壁相对;以及肋形状部,其以与所述壁部相比位于上述外装部件侧的方式从上述伸出表面部向上述车身侧鼓出,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壁部的与上述玻璃侧壁相对的壁面、以及上述肋形状部的与上述玻璃侧壁相对的肋壁面抵接。
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壁面及上述肋壁面形成为同一面。
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表面部、上述壁部及肋形状部通过连结部连结,使上述表面部的表壁面与上述壁面及上述肋壁面相比向上述玻璃侧壁侧伸出,由此使得上述连结部形成为层差状。
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装饰部件具备端壁部,该端壁部从上述壁部的上述伸出表面部侧的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延伸、且朝向车身内外方向延伸,该端壁部及上述壁部熔接于对上述端壁部及上述壁部进行支承的保持件,上述肋形状部的鼓出量随着从上述端壁部朝向上述外装部件离开而逐渐增大。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中,在装饰部件的表面部具有伸出表面部,且使得伸出表面部朝向外装部件伸出。由此,能够将表面部(即,装饰部件)与外装部件之间的间隙抑制得小。
并且,使肋形状部从伸出表面部向车身侧鼓出,由此使肋形状部与壁部相比配置于外装部件侧。由此,能够使密封部件与肋形状部抵接,能够将密封部件良好地配置于装饰部件与车窗玻璃之间。
如此,将装饰部件与外装部件之间的间隙抑制得小,且将密封部件良好地配置于装饰部件与车窗玻璃之间,从而能够确保车辆的外观性。
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中,使壁部的与玻璃侧壁相对的壁面、与肋形状部的与玻璃侧壁相对的肋壁面形成为同一面。由此,由于能够使密封部件良好地与壁面及肋壁面抵接,因此能够确保车辆的外观性。
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中,使表面部的表壁面与壁面及肋壁面相比向玻璃侧壁侧伸出,由此使得连结部形成为层差状。由此,能够使与壁面及肋壁面抵接的密封部件与层差状的连结部碰触。
由此,能够利用连结部阻止密封部件向表壁面侧进行位移,能够使密封部件与壁面及肋壁面良好地抵接。
并且,使连结部形成为层差状,由此能够利用连结部而吸收表面部、壁部、肋形状部的成型公差(成型误差)。由此,当对表面部、壁部、肋形状部进行成型时,无需对各部件要求高精度。
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中,使得端壁部及壁部熔接于保持件。因此,熔接部向端壁部、壁部、保持件的外侧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84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