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灯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0926.3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7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晓;岩尾俊介;上田孝治;千千松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灯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进的车辆用灯体。
背景技术
作为与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辆用灯体相关的现有技术,存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用灯体被用于车辆的转向灯,由光源和对该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体构成。在导光体上,朝向与光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有多个切缺形状部。越远离光源,这些切缺形状部之间的间距越窄。
导光体内部的光在形成有切缺形状部的部位朝向外部反射。在光源的附近,光的能量大。由此,通过形成少量的切缺形状部,能够确保充分的亮度。另一方面,当远离光源时,光的能量变小。在这样的部位,形成有大量的切缺形状部。由此,能够使大量的光反射,能够确保需要的亮度。根据车辆用灯体,能够使导光体整体均匀地发光。
这样的车辆用灯体具有使车外的第三者识别车辆的作用。为使车外的第三者识别到车辆的存在,不仅使导光体均匀地发光,还希望采用各种发光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7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能够自由控制光的明暗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体,由安装于车身的光源和对该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体构成,上述车辆用灯体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光体上,以相对于上述光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式一列地形成有多个切缺形状部,
这些切缺形状部形成为随着远离上述光源而间距变窄,并且随着远离上述光源而变深。
优选的是,上述多个切缺形状部呈相同曲率半径的圆弧截面,
上述切缺形状部的深度通过所述圆弧截面的中心角规定。
优选的是,上述切缺形状部由从1点相互分离并线对称状地形成的一对面形成,
从与形成有上述切缺形状部的面垂直的面观察的情况下,上述一对面的缘描绘出与一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一致的线。
优选的是,上述切缺形状部由从1点相互分离并线对称状地形成的一对面形成,
从与形成有上述切缺形状部的面垂直的面观察的情况下,上述一对面的缘描绘出与沿长轴及短轴而将椭圆分割成1/4所得到的线的至少一部分一致的线。
优选的是,上述导光体中的上述切缺形状部与切缺形状部之间的部位在沿着上述多个切缺形状部的排列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直线状,或者形成为上述光不会泄露到上述导光体的外侧的程度的大致直线状。
优选的是,上述切缺形状部的深度被设定成0.01μm至25.00μm的范围,并且上述切缺形状部的间距被设定成以0.1mm为下限值。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切缺形状部形成为随着远离光源而间距变窄,并且随着远离光源而变深。导光体内部的光在形成有切缺形状部的部位朝向外部反射。在光源的附近,光的能量大。由此,通过使少量的切缺形状部形成得浅,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亮度。另一方面,当远离光源时,光的能量变小。在这样的部位形成大量切缺形状部,并且各个切缺形状部形成得深。由此,能够确保所需的亮度。通过调节切缺形状部的间距和/或深度,能够使最远离导光体的光源的部位明亮地发光,和/或使导光体的中央明亮地发光。能够自由控制光的明暗,并能够提高外观性。
而且,在本发明中,切缺形状部呈圆弧截面。假设切缺形状部的截面是直线。在该情况下,光朝向相同的方向反射。由此,根据从外部观察车辆用灯体的角度不同,有时看起来亮有时看起来暗。在本发明中,切缺形状部形成为圆弧截面。在切缺形状部中反射的光朝向各个方向。由此,无论观察车辆用灯体的角度如何,都能够以相同的亮度发光。能够得到从外部的视觉辨认性高的车辆用灯体。
而且,在本发明中,切缺形状部的缘分别描绘出与一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一致的线。假设切缺形状部的截面是直线。在该情况下,光朝向相同的方向反射。由此,根据从外部观察车辆用灯体的角度不同,有时看起来亮有时看起来暗。在本发明中,切缺形状部形成为圆弧截面。在切缺形状部反射的光朝向各种方向。由此,无论观察车辆用灯体的角度如何,都能够以相同的亮度发光。能够得到从外部的视觉辨认性高的车辆用灯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09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