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热线屏蔽树脂片材、汽车及建筑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0194.X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7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町田佳辅;中山博贵;藤田贤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17/06 | 分类号: | B32B17/06;B32B27/18;B32B27/22;C08J5/18;C08K3/22;C08L29/14;C09K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线 屏蔽 夹层 透明 基材 树脂 汽车 建筑物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挥优异的隔热特性和色调、耐候的热线屏蔽膜、使用该热线屏蔽膜的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及热线屏蔽树脂片材、安装了该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及热线屏蔽树脂片材作为窗户材料的汽车、使用该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及热线屏蔽树脂片材作为窗户材料的建筑物。提供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树脂片材、以及使用有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树脂片材的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所述热线屏蔽膜含有通式MyWOZ所示且具有六方晶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选择性波长吸收材料和热塑性树脂,其中,所述选择性波长吸收材料具有以下的透射分布:波长为550nm的光的透射率为90%以上、且波长为460nm的光的透射率为90%以上时,波长为420nm的光的透射率为40%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并且发挥优异的隔热特性和色调、耐候的热线屏蔽膜、使用有该热线屏蔽膜的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热线屏蔽树脂片材、安装了该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及该热线屏蔽树脂片材作为窗户材料的汽车、使用该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及该热线屏蔽树脂片材作为窗户材料的建筑物。
背景技术
各种建筑物或车辆的窗户等所谓开口部为了使太阳光线入射而由透明的玻璃板或树脂板构成。但是,太阳光线中除可见光线以外还包含紫外线或红外线,特别是红外线中波长为800~2500nm的近红外线被称为热线,由于自开口部分入射而成为使室内等的温度上升的原因。
因此,近年来,作为各种建筑物或车辆的窗户材料等,研究有可一边充分地使可见光线入射一边屏蔽热线,并且在维持亮度的同时对室内等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的热线屏蔽材,为此提出了各种方案。
而且,作为用于车辆或者建筑物等的窗户材料的安全玻璃,使用在对置的多片(例如2枚)平板玻璃间夹持含有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或乙烯-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等热塑性树脂的中间层而构成夹层玻璃的透明基材。并且,提出有一种通过使该中间层具有热线屏蔽功能而屏蔽入射的太阳能,以减轻空调负荷或人的暑热感为目的的透明基材。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在2片对置的平板玻璃间夹入软质树脂层的夹层玻璃,所述软质树脂层含有由0.1μm以下的微细粒径的氧化锡或者氧化铟构成的热线屏蔽性金属氧化物。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在至少2片对置的平板玻璃间夹入分散有下列物质的中间层的夹层玻璃:Sn、Ti、Si、Zn、Zr、Fe、Al、Cr、Co、Ce、In、Ni、Ag、Cu、Pt、Mn、Ta、W、V、Mo这样的金属、该金属的氧化物、该金属的氮化物、该金属的硫化物、该金属中掺杂有Sb或F的掺杂物、 以及它们的复合物。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将由TiO2、ZrO2、SnO2、In2O3构成的微粒和由有机硅或有机硅化合物构成的玻璃成分夹入对置的透明板状部件之间的汽车用窗玻璃。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一种夹层玻璃,其在至少2片对置的透明玻璃板状体之间设置由3层构成的中间层,且在该中间层的第2层中分散有Sn、Ti、Si、Zn、Zr、Fe、Al、Cr、Co、In、Ni、Ag、Cu、Pt、Mn、Ta、W、V、Mo的金属、该金属的氧化物、该金属的氮化物、该金属的硫化物、该金属中掺杂Sb或F的掺杂物、或它们的复合物,并将第1层及第3层的中间层设为树脂层。
但是,专利文献1~4中所公开的现有的夹层玻璃均存在得到高可见光透射率时的热线屏蔽功能不充分的问题点。
并且,作为提高夹层玻璃的热线屏蔽功能的方法,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一种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近红外吸收剂和紫外线吸收剂混合于透明的合成树脂中并在膜上成型而成的紫外线红外线屏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01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