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门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9315.9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11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省二;杉山洋人;阿部健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孙明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设有车门横梁的车辆用门。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用门的内部,通过点焊等焊接方法、或螺栓、螺母等机械式结合方法而接合并内设有加强用的车门横梁。作为通过焊接方法在车门内部结合有车门横梁的构造,已知一种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的车门横梁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冲压成形来制造设在车门内部的车门横梁,由此能够确保轻量且具有复杂形状的车门横梁。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了形成有定位孔,其用于在通过点焊将车门横梁安装在车门上时进行车门横梁的定位。
图6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车门横梁的后端部的图,图6的(a)是表示定位孔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图,图6的(b)是表示后端部的宽幅的车门横梁中的定位孔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图,图6的(c)是表示施加在定位孔上的应力的分布的应力分布图。
如图6的(a)、图6的(b)所示,以往,冲压制的车门横梁100、200在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有多个结合点120、220,这些多个结合点120、220用于通过点焊等使该车门横梁100、200与车门的内面板接合。在使该车门横梁100、200与内面板接合时,利用形成在结合点120、220附近的定位孔110、210而将车门横梁100、200定位于内面板的规定位置,由此将车门横梁100、200正确地安装在规定位置上。
定位孔110、210在车门横梁100、200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形成于设置有结合点120、220的所谓的基本截面缘部130、230的区域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165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具有专利文献1以及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车门横梁100、200的车辆用门中,定位孔110、210形成于结合点120、220所存在的车门横梁100、200的基本截面缘部130、230的区域内。因此,定位孔110、210形成于如下区域,该区域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传递至车门横梁100、200的碰撞载荷会传递至车门以及接近结合点120、220的车身的区域。
其结果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如图6的(c)所示,当车门横梁100、200开始弯曲变形,除了弯矩以外在截面部位上还作用有拉伸力时,在定位孔110、210上将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存在车门横梁100、200的耐冲击力降低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其具有车门横梁,该车门横梁具有能够抑制耐冲击力降低的定位孔。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的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具有:对车辆的车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车门;和设在所述车门的内部的车门横梁,所述车门横梁具有:与所述车门结合的第1结合点;基本截面缘部,其在所述车门横梁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1结合点相比的外侧,沿所述车门横梁的延伸方向延伸;从所述基本截面缘部向所述外侧突出的延伸部;和定位孔,其用于在使所述车门横梁与所述车门结合时进行定位,所述定位孔形成于所述延伸部。
在此,参照图2、图3、图5的(b)、以及图6的(a)、图6的(b)来说明基本截面缘部。如图6的(a)所示,在上下方向宽度沿着车门横梁100的外周无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截面缘部是指该截面自身的上下缘(基本截面缘部130),且如图6的(b)所示,在沿着外周而具有上下方向上的宽幅部分231和窄幅部分232的情况下,基本截面缘部是指从端部的宽幅部分231向着中央部侧的窄幅部分232延伸的上下缘(基本截面缘部230)。
此外,如图2、图3以及图5的(b)所示,在形成有从上下方向的外周面的根部3n、3An、3Cn向外侧方向突出的延伸部3j、3Aj、3Cj的情况下,基本截面缘部是指除了延伸部3j、3Aj、3Cj以外的车门横梁3、3A、3C的上下缘(基本截面缘部3i、3Ai、3Ci)。
根据上述构成,车辆用门在从车门横梁的基本截面缘部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上形成有定位孔,由此定位孔与在车辆(自身车辆)与其他车辆等发生碰撞时有助于碰撞载荷向定位孔传递的基本截面区域相比位于外侧,从而能够避免向定位孔的碰撞载荷。因此,即使车门横梁形成有定位孔,也不会在定位孔上发生应力集中,由此能够抑制耐冲击力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93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