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二聚体蛋白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4664.1 | 申请日: | 2014-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78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G·摩尔;J·戴斯扎拉斯;R·拉施德;M·J·伯内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XENCOR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06 | 分类号: | C07K16/06;C07K16/28;C07K16/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韩威威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聚体 蛋白 | ||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异二聚体抗体,所述异二聚体抗体包含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所述第一单体包含第一重链恒定结构域和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第一重链恒定结构域包含第一变体Fc结构域;所述第二单体包含第二重链恒定结构域和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第二重链恒定结构域包含第二变体Fc结构域。在其他的方面,异二聚体抗体包含第一单体,所述第一单体包含重链,所述重链包含第一Fc结构域和结合第一抗原的单链Fv区(scFv),其中所述scFv包含带电荷的scFv接头。所述异二聚体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二单体,所述第二单体包含第一重链和第一轻链,所述第一重链包含第二Fc结构域和第一可变重链。
优先权
本申请是于2014年1月14日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号PCT/US14/11549、于2014年1月14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4/155,334、于2014年3月11日提交的14/205,248和于2014年3月12日提交的14/207,489的部分继续申请。此外,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5月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号61/818,513、于2013年5月1日提交的61/818,344、于2013年3月15日提交的61/794,896、于2013年5月1日提交的61/818,401、于2013年12月9日提交的61/913,879、于2013年12月9日提交的61/913,832、于2014年2月10日提交的61/938,095和于2013年12月9日提交的61/913,870的优先权,所有这些申请均特别地通过引用整体地并入,特别地用于本文公开的所有附图和图例,并且用于本文公开的氨基酸变体。
发明背景
已经成功地使用基于抗体的疗法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和自身免疫/炎性病症。然而对此类药物仍然需要改进,特别是关于增强它们的临床效力。正在探究的一条道路是将额外的和新型的抗原结合位点改造成基于抗体的药物使得单个免疫球蛋白分子共同接合两种不同的抗原。接合两种不同的抗原的这种非天然或替代的抗体形式经常被称为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s)。因为抗体可变区(Fv)的相当大的多样性使得有可能产生实际上识别任何分子的Fv,产生双特异性抗体的典型方式是将新的可变区引入至抗体中。
已经开发了许多替代的抗体形式用于双特异性靶向(ChamesBaty,2009,mAbs 1[6]:1-9;HolligerHudson,2005,Nature Biotechnology 23[9]:1126-1136;Kontermann,mAbs 4(2):182(2012),所有这些文章均特别地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开始,通过融合两个细胞系来制备双特异性抗体,所述细胞系各自产生单一的单克隆抗体(Milstein等人,1983,Nature 305:537-540)。尽管得到的杂交的杂交瘤或四源杂交瘤的确产生双特异性抗体,但它们仅是微小的群体,并且需要大量的纯化来分离所需的抗体。对此的工程解决方案是利用抗体片段来制备双特异性抗体。因为这样的片段缺少全长抗体的复杂四级结构,因此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可以连接在单个遗传构建体中。已经生成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抗体片段,包括双抗体、单链抗体、串联scFv’s、和Fab2双特异性抗体(ChamesBaty,2009,mAbs 1[6]:1-9;HolligerHudson,2005,Nature Biotechnology 23[9]:1126-1136;特别地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尽管这些形式可以在细菌中以高水平表达并且由于它们的小尺寸而可以具有有利的渗透益处,但它们在体内快速清除并且可能呈现与它们的生产和稳定性相关的制造障碍。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在于抗体片段典型地缺少抗体的恒定区及其相关的功能特性,包括较大的尺寸、高稳定性以及与在血清中保持长的半衰期的各种Fc受体和配体(即,新生Fc受体FcRn)的结合或充当纯化的结合位点(即,蛋白A和蛋白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XENCOR股份有限公司,未经XENCOR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46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