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理并发谓词表达式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8999.2 | 申请日: | 2014-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4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J.E.戈特施利希;C.L.佩雷拉;G.波坎;吴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特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38 | 分类号: | G06F9/38;G06F9/4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卢江;刘春元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钩子 第一条件 并发 谓词 方法和装置 关联 线程执行 制造品 线程 第一线 管理 | ||
公开了用于管理并发谓词表达式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制造品。一种示例方法公开了将第一条件钩子插入到第一线程中,该第一条件钩子与第一条件相关联,将第二条件钩子插入到第二线程中,该第二条件钩子与第二条件相关联,防止第二线程执行直到满足第一条件为止,以及当满足第二条件时识别并发违例。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大体上涉及多线程调试,并且更特别地涉及管理并发谓词表达式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核处理器已经存在于电子设备市场中以提高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话和/或车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为了利用具有多个核和/或多个处理器的计算平台和/或设备,在这样的系统/设备上执行的代码需要增加(例如,最大化)允许每个可用核或处理器独立于任何其它核或处理器来执行的机会。一些代码开发者和/或软件工程师把多核/多处理器代码开发称为并行编程。
附图说明
图1说明具有两个线程的示例伪代码程序。
图2是用于在多线程程序中识别并发违例的示例并发谓词表达式运算符以及对应定义的表。
图3说明使用并发谓词表达式来识别并发违例的具有两个线程的示例伪代码程序。
图4是用于在多线程程序中管理并发谓词表达式并且识别并发违例的示例并发谓词表达式运行时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在多线程程序中管理对并发谓词表达式的监视的示例数据结构。
图6A、6B和7是表示可以被执行以管理并发谓词表达式的示例机器可读指令的流程图。
图8是示例处理器平台的框图,所述示例处理器平台可以执行图6A、6B和7的示例机器可读指令以实现图4的示例并发谓词表达式运行时系统和图5的示例数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计算平台包含诸如微处理器之类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其与计算平台的一个或更多个存储器通信并且执行由软件(代码)规定的指令以执行一个或更多个计算任务。一些示例计算平台和/或设备在同一计算机系统/设备中采用多个处理器(例如,CPU)。多个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以独立于任何其它处理器的方式与存储器通信并且执行指令,从而当与仅具有单个处理器的计算平台/设备相比较时允许一个或更多个计算任务更快地被完成。一些示例处理器包含两个或更多个核,在这些核中每个核可以作为在单个物理处理器封装上所包含的单独的CPU进行操作,并且以独立于该处理器封装的其它核的方式执行指令。计算系统和/或设备可以采用多个处理器和/或多个核的任何组合以增加可用CPU的数目,从而当与单个CPU系统/设备相比较时提高系统/设备性能。
经由多个处理器芯片和/或经由具有多个核的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芯片而采用多个CPU的设备和/或平台架构在并行编程适当地管理每个处理器/核时促进提高的性能。为了简短起见以及如在此所使用的,核可以指代单独的集成电路封装中的多个处理器和/或在单个物理处理器封装之内所包含的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核的处理器。也为了简短起见,设备、平台和平台架构在此将可互换地被提到。虽然并行编程可以促进单独的核的同时使用,但是这样的并行编程可能导致非确定性问题。当程序针对在单独的核上的两个或更多个执行(例如,两个或更多个线程)具有同样的输入、但是结果不同时,该程序是非确定性的。在当在不同步的情况下两个或更多个线程访问相同存储单元并且所述访问中的至少一个是写操作时并行程序返回非确定性结果的时候,这样的状况特别明显。例如,当两个或更多个单独的线程在基本上相同的时间执行并且使用存储在共享存储器中的相同变量的时候。例如,第一线程可以计算变量的第一值。然而,由于第二线程正独立于第一线程执行,所以变量值可能随时被第二线程访问和处理(例如,改变)。因而,第一线程可以计算例如变量的为0的值、将结果存储在存储器中,并且然后第二线程可能将该变量作为除法运算的分母处理,从而引起平台的除以零的错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特尔公司,未经英特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89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