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变色锂镍第五族混合金属氧化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8081.8 | 申请日: | 2014-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4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崔慧真;M·贝利;J·D·巴斯;S·W·冯屈格尔根;E·拉赫曼;H·W·特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基内斯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5 | 分类号: | G02F1/1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沙永生;江磊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致变色层 阳极 铌和钽 电致变色 原子比 合并 混合金属氧化物 第五族金属 锂镍氧化物 着色效率 多层 基质 晶面 锂镍 | ||
1.一种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包含第一基质和阳极电致变色层,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包含第一基质上的锂镍氧化物组合物,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包含锂、镍,以及铌和钽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铌和钽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0.4:1,
(ii)在所述电致变色层中,铌和钽的合并量:镍、铌和钽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0.025:1,和
(ii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通过X射线衍射(XRD)测得的晶面间距离(d-间隔)为至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包含至少0.05重量%的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采用铜Kα辐射检测时,在低于26度(2θ)的XRD图像中存在至少一个反射峰表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显示长程有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包含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和钽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0.4:1,和(i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钽的量:镍和钽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0.025:1-0.8: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包含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和铌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0.4:1,和(i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铌的量:镍和铌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0.025:1-0.8: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和铌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1:1。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和铌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在0.75:1-3:1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铌:镍和铌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小于0.7: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包含选自下组的至少一种漂白态稳定化元素:Y、Ti、Zr、Hf、V、Mo、W、B、Al、Ga、In、Si、Ge、Sn、P和Sb,(i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铌、钽和所述漂白态稳定化元素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0.4:1,且(iii)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铌、钽和所述漂白态稳定化元素的合并量:镍、铌、钽和所述漂白态稳定化元素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在0.025:1-0.8:1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中,锂:镍、铌、钽和所述漂白态稳定化元素的合并量的原子比相应地是至少0.75:1。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是25nm-2,000n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是100nm-700nm。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质包括玻璃、塑料、金属或被金属涂覆的玻璃或塑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基内斯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基内斯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808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驱动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方法
- 下一篇:巴东独活套作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