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4814.0 | 申请日: | 2014-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3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西田靖彦;久永哲也;泷川幸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1/26 | 分类号: | B60H1/26;B60H1/00;B62D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广岛***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从下方支持前挡风(front window)构件的前围盖板(cowl panel)、和与该前围盖板连接的空调装置的外气导入管的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前围盖板要求汽车内饰设计的自由度高、具有能够支持前挡风构件的玻璃支持刚性、以及具有行人保护性能。基于此,本发明人等研究了将图14所示的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应用于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
该前围盖板84具有在与支持前挡风构件81的部分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向前方凸出的凸出部82、和从凸出部8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83。
通过使前围盖板84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以此可以在凸出部82的后方确保较宽阔的空间,可以改善汽车内饰设计的自由度。又,凸出部82向前方凸出,因此可以确保玻璃支持刚性。此外,当图14中箭头表示的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84时,凸出部82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随后纵壁部83向后方且下方倾倒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像这样,上述前围盖板84形成为经由两个阶段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因此可以确保行人保护性能。
然而,如图14所示,在空调装置85的外气导入管86的前端开口部(所谓管开口)通过聚氨酯构件87等与前围盖板84的副驾驶席侧背面连接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84时,前围盖板84如图14的双点划线α所示地发生变形。此时,外气导入管86被发生变形的截面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84的凸出部82夹住,并且以上述图的折点(break point)β1为中心以虚线β所示的弯曲形式发生变形(以下将该变形称为“弯曲变形”)。
详细而言,外气导入管86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与通过外气导入管86的闭截面中心的轴正交的方向的载荷、即该管86容易变形的方向的载荷难以传递至比拐点β1靠近空调装置侧的部位β2、β3,从而这些部位β2、β3主要在不容易变形的方向、即管的闭截面中心轴方向上支承碰撞载荷。因此,外气导入管86在前围盖板84和车身之间处于紧张的状态,并且外气导入管86的前端开口以被夹住的状态按压保留于前围盖板84的凸出部82,从而会妨碍前围盖板84的凸出部82的变形、或纵壁部83向后方且下方的倾倒。其结果是,推定由前围盖板84的变形所实现的碰撞能量的吸收受到阻碍。像这样如下结论得到证实:在外气导入管86与前围盖板84连接的情况下,即便外气导入管86的前端开口部或拐点β1变形,也会出现外气导入管86阻碍通过前围盖板84进行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了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在车身的侧视时形成为U字形状的前罩(front cowl);和通过该前罩的内部空间而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口的开口缘部通过螺栓与前罩的后纵壁结合的空调装置;在位于空调装置的管处的外气导入口的开口缘部、和通过螺栓与该开口缘部结合的后纵壁的部分上,在各自的纵方向中途部上形成有在侧视时“く”字状的脆弱部,以能够在该前罩受到冲击力时促进该前罩的塑性变形。即,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结构通过上述脆弱部防止因刚性较大的管的开口缘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前端开口部)被螺栓紧固而导致前罩的后纵壁变得过于牢固。然而,该专利文献1完全没有公开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以及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63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防止外气导入管阻碍通过前围盖板进行的冲击能量的吸收,从而能够谋求行人保护性能的改善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支持前挡风构件的前围盖板;和空调装置的外气导入管;所述前围盖板具有在与支持前挡风构件的部分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向前方凸出且形成有开口部的凸出部、和从该凸出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外气导入管具有与所述开口部连接的开口、和形成于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侧的侧表面且在所述凸出部从外部受到碰撞载荷时促进所述开口向后方的位移的变形促进部。上述变形促进部可以是形成于管侧表面的缝隙,或者也可以是薄壁部或V字状的凹部。然而,在管侧表面形成凹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空气无法通过且不影响变形促进性能的胶带等进行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48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行组装可调式牵引架
- 下一篇:植入式义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