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3801.1 | 申请日: | 2014-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2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山添孝德;岩泽宽;寺田崇秀;竹内隆;菊地睦;工藤彰彦;金井友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H04B1/59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金光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在地球环境问题大幅受到关注的当下,为了防止地球变暖,要求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关于成为二氧化碳的大的排放源的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开始被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等替代。作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动力用电源,代表性的大型二次电池需要高输出、大容量。因此,关于构成它的蓄电池模块,一般将多个电池单元串并联连接来构成。
作为大容量的二次电池,广泛已知锂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中,需要防止高电压充电、防止过放电所致的性能降低等措施。因此,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上搭载且在各电池单元中使用锂离子电池而构成的蓄电池模块一般具有针对每个电池单元监视电压、电流、温度等电池状态的功能。
作为上述那样的对各电池单元的状态进行监视的装置,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状态监视装置。该状态监视装置在对各电池单元的电压值进行测定的模块中设置电磁感应型的无线标签,使用该无线标签将各电池单元的电压值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到读取机。由此,削减了布线、绝缘所需的成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5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在上述状态监视装置中使用的电磁感应型的无线标签,一般通信距离短到几cm~几十cm程度。因此,在无线标签与读取机之间的布局中自由度少,有可能对装置的构造带来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的目的在于在通过无线通信来传送各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电池系统中扩展通信距离。
本发明的电池系统具备:单元组,由多个电池单元或者一个电池单元构成;单元控制器,与该单元组对应地设置;以及蓄电池控制器,与该单元控制器进行通信而从单元控制器取得电池单元的状态,单元控制器具备:测定电路,用于测定构成对应的单元组的电池单元的状态;电源电路,从构成对应的单元组的电池单元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电源电压;天线,用于发送接收无线信号;以及无线通信电路,从电源电路接受电源电压的供给而动作,生成与由测定电路所测定的电池单元的状态有关的无线信号来作为经由天线发送的无线信号,并且对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来自蓄电池控制器的无线信号进行处理,蓄电池控制器接收从单元控制器发送的无线信号,取得由单元控制器的测定电路所测定的电池单元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通过无线通信来传送各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电池系统中扩展通信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车载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基本结构图。
图3是从蓄电池控制器向单元控制器的无线发送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从单元控制器向蓄电池控制器的无线发送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基本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基本结构图。
(符号说明)
10:单元组;20:传感器;30:处理部;31:电源电路;32:AD变换器;33:CPU;34:存储器;40:RFID电路;41:解调器;42:调制器;50:天线;60:小功率无线电路;100、101:单元控制器;200、201:蓄电池控制器;210:读写电路;220:CPU;230:电源电路;240:存储器;250:天线;260:接口电路;300:上位控制器;310:小功率无线电路;320:CPU;330:接口电路;340:电源电路;350:存储器;360: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系统的车载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车载系统搭载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或电动汽车等车辆,具备电池系统1、逆变器2、马达3、继电器盒4以及上位控制器300。
在电池系统1中,具备由多个电池单元分别构成的多个单元组10,与各单元组10对应地分别设置了单元控制器100。各单元控制器100测定单元组10的各电池单元的状态(电压、电流、温度等)。然后,使用从单元组10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在与蓄电池控制器20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将单元组10的各电池单元的状态测定结果无线发送到蓄电池控制器200。关于此时进行的无线通信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3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