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2999.1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1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永井正胜;安田宏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5/00 | 分类号: | F02D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尤其涉及适合作为利用缸内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执行各种发动机控制的装置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缸内压传感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一般而言,缸内压传感器的检测值是相对于大气压而言的相对压,需要进行绝对压修正。因此,在上述以往的控制装置中,利用泊松关系式,并使用从进气阀关闭起直到达到点火正时的绝热压缩行程中的2点的曲轴角度下的缸内压力和缸内容积以及比热容比(即,使用参数PVκ)来算出绝对压修正值。
此外,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文献,申请人发现包括上述文献在内的以下所述的文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633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75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74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在使用绝热压缩行程中的2点的曲轴角度下的缸内压力和缸内容积(更具体而言,例如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使用参数PVκ,或使用基于缸内压传感器的检测值算出的发热量Q)来算出绝对压修正值时,为了简化运算处理,以能够在所有运转条件下避免进气阀的闭阀正时等的影响的正时下的曲轴角度(固定值)用作上述2点的曲轴角度。
在缸内压传感器、ECU及连接缸内压传感器和ECU的线束等可能会重叠噪声。若这样的电磁噪声重叠于缸内压传感器的检测值,则在采用上述方法算出绝对压修正值时,会发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影响随着远离压缩上止点而变大。但是,以往在绝对压修正值的算出中常使用的正时下的2点的曲轴角度,是距离压缩上止点较远的位置。因此,存在在使用这样的2点的曲轴角度进行绝对压修正时发生较大误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对于由缸内压传感器检测的缸内压力,能构不招致成本增加、匹配工时的增加及运算处理负荷的增大地有效进行能够抑制噪声影响的绝对压修正。
第一发明为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缸内压传感器,检测缸内压力;
取得单元,取得在燃烧期间中由所述缸内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缸内压力成为最大时的缸内压最大曲轴角度;以及
绝对压修正单元,以所述缸内压最大曲轴角度为基准,在从进气门关闭起到燃烧开始为止的绝热压缩行程中设定第1曲轴角度和比该第1曲轴角度靠延迟侧的第2曲轴角度,使用在所述第1曲轴角度及所述第2曲轴角度下的各自的缸内压力和缸内容积,执行对由所述缸内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缸内压力的绝对压修正,
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将以成为比点火正时靠延迟侧的绝热压缩行程中的正时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缸内压最大曲轴角度提前了的曲轴角度,设定为所述第2曲轴角度并用于所述绝对压修正。
另外,第二发明为,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将相对于所述缸内压最大曲轴角度提前了第1曲轴角度间隔的曲轴角度设定为所述第2曲轴角度,将相对于所述第2曲轴角度提前了第2曲轴角度间隔的曲轴角度设定为所述第1曲轴角度。
另外,第三发明为,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将相对于所述缸内压最大曲轴角度提前了第3曲轴角度间隔的曲轴角度设定为所述第1曲轴角度,将相对于所述第1曲轴角度延迟了第2曲轴角度间隔的曲轴角度设定为所述第2曲轴角度。
另外,第四发明为,在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基于所述缸内压最大曲轴角度与点火正时之差,来设定所述第1曲轴角度间隔。
另外,第五发明为,在第一~第四发明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将燃烧开始点附近的曲轴角度设定为所述第2曲轴角度。
另外,第六发明为,在第一~第五发明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将所述第1曲轴角度设定为在高于预定值的缸内压力下的曲轴角度。
另外,第七发明为,在第一~第六发明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燃烧质量比例算出单元,所述燃烧质量比例算出单元使用由所述绝对压修正单元修正后的缸内压力,并且使用所述第2曲轴角度作为燃烧开始点,来算出燃烧质量比例。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29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将电部件接地的方法
- 下一篇:SCR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