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靶点抗肿瘤中药活性组分的筛选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01270.2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2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希明;王启龙;余江南;丁丽霞;曹霞;屈睿;童姗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5/22 | 分类号: | B01D15/22;G01N33/533;A61K36/31;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黄嘉栋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靶点抗 肿瘤 中药 活性 组分 筛选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多靶点抗肿瘤中药活性组分筛选的常压分离柱或色谱柱。
背景技术
单成分、单靶点药物的研发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创新药物研发成本不断上升,而研发效率却逐渐降低的反常现象引发了学者们深刻的思考,“单靶点、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药物研发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参见:Darras FH,Pockes S,Huang G,Wehle S,Strasser A,Wittmann HJ,et al.Synthesis,biological evaluation,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Tri-and tetracyclic nitrogen-bridgehead compounds as potent dual-acting AChE inhibitors and hH3receptor antagonists.ACS ChemNeurosci.2014;5:225-42;Darras FH,Pockes S,Huang G,Wehle S,Strasser A,Wittmann HJ,et al.Synthesis,biological evaluation,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Tri-and tetracyclic nitrogen-bridgehead compounds as potent dual-acting AChE inhibitors and hH3 receptor antagonists.ACS ChemNeurosci.2014;5:225-42.]。取而代之的“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的药物研发模式将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重点[参见:Wells GJ.Editorial: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Curr Top Med Chem.2014;14:1735-7;Wells GJ.Editorial: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Curr Top Med Chem.2014;14:1735-7.]。因而,充分汲取中医药的理论精髓及几千年的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多组分、多靶点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将成为我国药物研发的主流模式之一。然而,如何建立符合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自身特点的中药活性组分的筛选体系,目前尚没有明确、公认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
细胞膜色谱法(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是将细胞膜结合到硅胶表面制成细胞膜固定相,利用色谱学分析技术研究流动相中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受体动力学新方法。此法被广泛应用于从中药复杂体系中筛选活性部位、受体亚型药物的筛选和药物与受体的亲和作用等[参见:Dostalova Z,Zhou X,Liu A,Zhang X,Zhang Y,Desai R,et al.Human alpha1beta3gamma2L 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s:High-level production and purification in a functional state.Protein Sci.2014;23:157-66.]。由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与药物有效成分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等特点,因此,CMC测定过程特异性高、重复性高、稳定性高,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及管理,是高通量筛选中草药中有效活性部位和活性部位的新型技术。但CMC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细胞膜容易失活,无法长期保存,色谱柱使用寿命很短。细胞膜上受体众多,目前基于细胞膜色谱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靶位的研究,研究思路及途径较为局限。
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由众多信号通路共同调控。抗肿瘤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和难点,通常只能从某一蛋白或某一生物大分子入手,犹如大海捞针,耗时长、效率低且结果往往并不理想。EGFR、TNFR、Fas多靶点的共同筛选,提示了中药活性组分潜在的抗癌机制,即分别以EGFR介导的MAPK增殖信号通路和TNFR、Fas介导的Bcl 2家族凋亡信号通路。而药物活性组分通常是多靶点多途径的发挥生物作用,基于此,构建多受体多靶点的富集区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构建多靶点受体的新型药物筛选,可以实现中药活性组分多靶点高效筛选,改变了中药活性组分单一靶点筛选的现状。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1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自推进气体系统的过滤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电源插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