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真空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73574.5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57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宇腾真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7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真空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真空接触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真空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目前煤矿防爆供电系统高、中、低压开关中使用的真空接触器组件,其结构是:一个真空接触器和一个换向开关再装上一个保护器,通过铜编织带用螺丝固定连接,这不仅使工艺复杂,而且由于连接线过多,增加了产品运行时安全风险。另外,采用传统真空接触器制成的防爆开关存在体积大、温升高、手动换向、开关内部接线多布局乱等工艺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更重要是现有防爆开关没有明显隔离断口,无法让使用者直接观看其使用状态,容易发生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缩减体积,有利于井下搬运的智能真空接触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真空接触器,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上的真空接触器、电动换向机构和综合保护器;所述真空接触器、电动换向机构和综合保护器通过框架成为一体。
上述方案中,所述真空接触器包括三个真空开关管和一个永磁式操动机构,永磁式操动机构带动三个真空开关管中的动触头进行分合闸动作;各真空开关管中的各静触头伸出框架壁体,且该伸出框架壁体的部分直接作为插接式电源侧接电柱。
上述方案中,框架上还设有三个插接式负载侧接电柱,各负载侧接电柱均突出于框架壁体;三个负载侧接电柱和三个电源侧接电柱设置在框架的同一壁面上。
上述方案中,三个真空开关管设置在框架的前端,保护器设置在框架的后端;电动换向机构设置第一个真空开关管和第二个真空开关管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和同类产品相比,通过把接触器、换向机构和综合保护器集成为一体,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化和紧凑,有效缩减占用空间,体积大为降低,给井下电工的搬运安装带来极大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真空接触器从另一侧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采用图1所示真空接触器制成的隔爆真空开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隔爆真空开关形成隔离断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和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真空接触器从另一侧观察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真空接触器,见图1和图2所示,包括框架1,设置在框架上的真空接触器2、电动换向机构3和综合保护器4;所述真空接触器、电动换向机构和综合保护器通过框架成为一体。
所述框架优选采用胶木或增强尼龙材料制成。
所述真空接触器包括三个沿铅垂线设置的真空开关管21和一个设置在真空开关管下方的永磁式操动机构22,永磁式操动机构带动三个真空开关管中的动触头进行分合闸动作;另外本实施例中,各真空开关管中的动触头211位于下方,静触头212位于上方,且各静触头向上伸出框架的顶壁11,且该伸出框架顶壁的部分静触头直接作为插接式电源侧接电柱23使用,也即三个真空开关管的三个静触头直接作为电源侧接电柱;本实施例中,该三个静触头排成直线。
在具体实践中,也可把各电源侧接电柱与相应的静触头分体制造,但二者仍采用连成一体件的结构设计,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例中,框架顶壁上还设有三个也排成直线状的插接式负载侧接电柱24,各负载侧接电柱均突出于框架顶壁,各负载侧接电柱分别与相应一个真空开关管的动触头相连;本实施例中,三个负载侧接电柱和三个电源侧接电柱排成两条直线,优选交错排列。
永磁式操动机构包括转轴和永磁机构221;转轴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三个真空开关管的下方;转轴上设有三个触头簧和绝缘子,并通过三个导向杆沿铅垂线方向垂直驱动三个真空开关管的动触头;转轴支板上装有两个分闸辅助弹簧,作为分闸所用的辅助动力;永磁机构的输出轴通过拐臂带动转轴,进而通过转轴同步带动三个真空开关管同步分合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宇腾真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宇腾真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735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