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状物端口堵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66057.5 | 申请日: | 2014-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5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 发明(设计)人: | 俞朝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朝松 |
| 主分类号: | F16L55/11 | 分类号: | F16L55/1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7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管状 端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密封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管状物端口堵头,主要是针对同一规格管体且管体端口内径存在误差而使用。
背景技术
管状物种类较多,有水管、气管、油管、燃气管等等,目前较多公司采用球墨材料来制作这些产品,因为采用球墨材料制成的管体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承压能力强、耐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常用于铁路、机场等路面受压较大的环境。
由于管状物较长,占地面积较广,一般都放置在室外,管状物两端相通,长期室外放置,杂质、灰尘容易污染管体内部,甚至一些小动物(老鼠)居住管体内,所以目前会设计堵头将管体的端口堵住。
成型的球墨管内部会涂上一层内衬(主要用于防腐蚀),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同一规格同一批生产的管体,其端口尺寸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现有的堵头尺寸都是固定的,主要是应用于误差极小的塑料管(如PE管、PVC管),是一对一配套使用的,所以现有的这种堵头无法应用到有误差的同一规格管体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管状物端口堵头,适用于同一规格管体且管体端口内径存在误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状物端口堵头,包括圆盘、圆 环、侧环,所述的侧环置于圆盘和圆环之间,三者一体成型,所述的圆环外径大于圆环和圆盘的外径,圆环和圆盘的外径相同,所述侧环的外表面设有多个环形排列的带斜面的涨紧块。
所述的涨紧块轴向切面呈三角形。
所述的圆盘上设有破穿区域,所述的破穿区域的厚度小于圆盘厚度。
所述的圆盘破穿区域上设有拉片。
所述的圆环上设有拉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管状物端口堵头,包括圆盘、圆环、侧环,三者一体成型,将本实用新型塞在管体口部可以起到防止灰尘杂质等其他物体进入管体内部的功能;侧环的外表面设有涨紧块,具有能适应同一规格管体且管体端口内径存在误差而使用的,又能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管体连接更加牢固等优点。
所述的圆盘上设有破穿区域,所述的破穿区域的厚度小于圆盘厚度。优点是:当需要将堵头取下,直接将破穿区域击破,形成一个便于手指伸入的通孔,方便将堵头取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圆盘,1.1.1、破穿区域,1.2、圆环,1.3、侧环,1.4、涨紧块,1.5、拉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状物端口堵头,包括圆盘1.1、圆环1.2、侧环1.3,所述的侧环1.3置于圆盘1.1和圆环1.2之间,三者一 体成型,所述的圆环1.2外径大于圆环1.2和圆盘1.1的外径,圆环1.2和圆盘1.1的外径相同,所述侧环1.3的外表面设有多个环形排列的带斜面的涨紧块1.4。
所述的涨紧块1.4轴向切面呈三角形,能适应同一规格管体且管体端口内径存在误差而使用的,又能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管体连接更加牢固等优点。
所述的圆盘1.1的内表面设有拉片1.5。在取下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可以拉住拉片1.5。
所述的圆盘1.1上设有破穿区域1.1.1,所述的破穿区域1.1.1的厚度小于圆盘1.1厚度。当需要将堵头取下,直接将破穿区1.1.1域击破,形成一个便于手指伸入的通孔,方便将堵头取下。
所述的圆盘破穿区域1.1.1上设有设有拉片1.5,在取下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可以拉住拉环1.5将堵头取下。
所述的圆环1.2上设有拉环。在取下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可以拉住拉环1.5将堵头取下。
本实用新型管状物端口堵头,包括圆盘1.1、圆环1.2、侧环1.3,三者一体成型,将本实用新型塞在管体口部可以起到防止灰尘杂质等其他物体进入管体内部的功能;侧环的外表面设有涨紧块,具有能适应同一规格管体且管体端口内径存在误差而使用的,又能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管体连接更加牢固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朝松,未经俞朝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60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