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自动扒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54877.2 | 申请日: | 2014-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62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 发明(设计)人: | 衡耀付;陈海需;衡星;郭敏锐;石大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淮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B33/00 | 分类号: | A01B33/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童冠章 |
| 地址: | 463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花生收获机上的新型自动扒秧装置。
背景技术
花生收获机主要由机架、牵引架、传动变速装置、拾捡输送装置、搅龙装置、清选分离装置、集果装置等重要部分组成(如申请人在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410732291.3的牵引式花生收获机)。花生收获机作业时自带动力或由农用拖拉机提供动力运转,用于花生收获后对在地表晾晒的花生秧果进行自动拾捡摘果,摘果干净,果壳破碎率低,损失少,工作效率高,极大的降低了农户农忙季节的劳动强度。然而,现有技术的花生收获机自动扒秧装置技术比较落后,在自动拾捡过程中经常出现拾捡遗漏、不干净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的二次体力劳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开号20374828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420113141.X)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会出现拾捡过程中花生秧果在传送设备下端拥堵、传送过程不流畅的现象,秧果拥挤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拾捡遗漏、被传送设备侧板挤掉、揉碎等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其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自动扒秧装置,可有效解决花生收获机拾捡过程中花生秧果在传送设备下端拥堵、传送过程不流畅的现象,秧果拥挤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拾捡遗漏、被传送设备侧板挤掉、揉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扒秧机构、动力传动机构和支架,所述新型自动扒秧装置通过支架安装在花生收获机的拾捡输送装置的传送设备的进料端,支架一端铰接在传送设备的进料端,另一端装有扒秧机构,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传送设备的侧板上,动力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扒秧机构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所述的扒秧机构的两侧在传送设备的进料端装有向外倾斜的挡板,扒秧机构的两端与挡板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果秧缠绕、拥堵的拨秧辊,拨秧辊的动力输入端与动力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所述的扒秧机构包括驱动轴和装在驱动轴两端的驱动盘,驱动盘上设置有均布的支撑杆,两侧的支撑杆之间装有水平的扒齿轴,扒齿轴上设置有均布的扒秧齿,拨秧辊为立轴设置,位于驱动盘与挡板之间的间隙内;
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分别与第一从动轮和花生收获机动力系统(传动变速装置)相连,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由皮带传动,将花生收获机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到第一从动轮,为皮带传动,第一从动轮与装在驱动轴上的第二从动轮啮合,又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从动轮,从而带动驱动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在为花生秧果输送到搅龙装置时起到喂入、扒秧、防缠绕的作用,因此大大降低了花生秧果拥堵的现象,拾捡花生秧干净,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农户的二次劳作,生产、安装成本低,易于推广实施,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拨秧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2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扒秧机构、动力传动机构和支架,所述新型自动扒秧装置通过支架11安装在花生收获机的拾捡输送装置的传送设备5的进料端,支架一端铰接在传送设备5的进料端,另一端装有扒秧机构,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传送设备5的侧板3上,动力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扒秧机构的动力输入端相连,其将花生收获机动力系统传动变速装置的动力传递给扒秧机构,扒秧机构通过动力传动机构的传动和花生收获机动力系统的驱动带动扒秧机构的驱动轴17转动实现转动扒秧,所述的扒秧机构的两侧在传送设备5的进料端装有向外倾斜的挡板14,扒秧机构的两端与挡板14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果秧缠绕、拥堵的拨秧辊13,拨秧辊13的动力输入端与动力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为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扒秧机构包括驱动轴17和装在驱动轴两端的驱动盘1,驱动盘1上设置有均布的支撑杆18,两侧的支撑杆之间装有水平的扒齿轴2,扒齿轴2上设置有均布的扒秧齿19,拨秧辊13为立轴设置,位于驱动盘1与挡板14之间的间隙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淮学院;,未经黄淮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548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