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灸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51439.0 | 申请日: | 2014-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11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凯征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灸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悬灸仪。
背景技术
悬灸即为悬空施灸,是一种不用针、无接触、无副作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绿色古老养生项目。而传统悬灸的施灸方式为:由医生手持艾条,手臂保持悬空,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烟熏相应穴位以施灸,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耗费医生大量的体力和时间,有时影响艾条与施灸穴位的距离,使艾条不能保持恒定温度,且艾条的灰烬容易掉落,有灼伤患者皮肤的危险 ,而现有的悬灸仪价格昂贵,结构复杂。
因此,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安全可靠的悬灸仪,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灸仪,以至少解决采用以往的悬灸方式费时费力,且艾条的灰烬容易掉落,有灼伤患者皮肤的危险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悬灸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管1,其两端均开口;
支管2,与所述立管1交叉连接,且所述支管1与所述立管2的交叉点处连通,所述支管2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朝向地面,所述支管2的开口端相对于所述立管1下端开口的高度大于所述支管2的封闭端相对于所述立管1下端开口的高度;
风扇3,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立管1的上端开口处。
优选,还包括底座4,所述底座4上开设有通孔41,所述立管1的下端插设于所述通孔41内,所述底座4的底部设置有滚轮42,且每对滚轮42之间的距离小于人体手臂的宽度。
进一步优选,所述滚轮42的外周壁上均均匀设置有柱状凸起421。
进一步优选,所述立管1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与所述支管2交叉连接的燃烧管11以及与所述燃烧管11下端可拆卸连接并连通的导烟管12。
进一步优选,所述支管2的一端开口内套设有第一夹持件21。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接灰网5,所述接灰网5设置于所述燃烧管11内,且位于所述支管2的下方。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热敏电阻6,所述热敏电阻6设置于所述燃烧管11的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支管2的上方,并与所述风扇3电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燃烧管11的上端为喇叭状,所述导烟管12的下端呈锥形,所述通孔41为能够与所述导烟管12下端相匹配的锥形孔。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调节管7,所述调节管7插设于所述导烟管12下端开口内,用于调节施灸距离。
进一步优选,所述调节管7通过第二夹持件121插设于所述导烟管12下端开口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灸仪,包括两端均开口的立管,和与立管交叉连接,并于交叉处连通的支管,其中,支管的一端开口,医生可以通过该开口将燃烧的艾条插入立管内,通过风扇向立管内送风,将艾条烟送出立管,医生手持立管对患者的穴位进行熏疗,而支管的另一端封闭,且支管的开口端相对于立管下端开口的高度大于支管的封闭端相对于立管下端开口的高度,如此的结构设计,使艾条燃烧后的灰烬由于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到支管的另一端,并在该端汇聚,使灰烬不会掉落到悬灸仪外部,可以有效避免艾条燃烧的灰烬掉落到患者皮肤上,而灼伤患者皮肤的危险发生,提高了施灸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灸仪,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廉,施灸安全性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悬灸仪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是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解决以往悬灸方式中艾条的灰烬容易掉落,有灼伤患者皮肤的危险,以及悬灸方式费时费力等问题,本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悬灸仪,参见图1,包括两端均开口的立管1和支管2,其中,支管2与立管1交叉连接,且支管1与立管2的交叉点处连通,且支管2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使支管2的开口端相对于立管1下端开口的高度大于支管2的封闭端相对于立管1下端开口的高度,还包括风扇3,该风扇3可拆卸的设置在立管1的上端开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凯征;,未经王凯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514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