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降低玻璃中贵金属夹杂物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50463.2 | 申请日: | 2014-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56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威;袁作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3B7/00 | 分类号: | C03B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712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玻璃 贵金属 夹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制造领域,尤其涉及降低玻璃中贵金属夹杂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LCD应用要求高光学质量期望的LCD玻璃基板中没有大夹杂物。己知贵金属夹杂物是利用含贵金属设备传送、精炼或形成玻璃熔体时的一个问题,在含铂金属传送系统中,铂的氧化和随后的还原可导致玻璃的污染。随着玻璃质量和表面要求变得愈加严格,可允许的贵金属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持续减少。玻璃中贵金属夹杂物的问题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显示器玻璃所独有的。关于玻璃中出现贵金属夹杂物的一个假设机制是在升高温度下贵金属氧化随后分解并凝结。如果这些氧化—凝结反应发生在接近自由玻璃表面的区域中,则凝结的金属可包含在玻璃中并形成缺陷或夹杂物。如Pt和Rh之类的贵金属的氧化和随后的还原促成在玻璃中形成贵金属缺陷。例如,当玻璃熔体传送系统的温度上升并保持一个稳定高温(约1600℃左右)时,以下反应平衡向右移动:Pt(固体)+02(气体)←→Pt02(气体)。因此,在环境气氛中存在02情况下Pt器具的热表面可被氧化成Pt02气体,它在较低温度下接触另一个表面或介质(诸如气氛)时可分解形成固体Pt。固体Pt可随时间生长成足够大的微粒,随后落入玻璃熔体中,并在最终形成的玻璃制品中形成夹杂物。
现在玻璃熔体传送系统上方使用排气管方式,参见图1,拟将高温下贵金属蒸发物随着玻璃熔体1上方气体空间3内的气体排出贵金属传送系统2以外,但由于目前使用的排气管4方式不能使排气管4部位温度保持跟玻璃熔体1传送系统温度相当,而是相对于高温玻璃熔体传送系统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根据上述的氧化—凝结反应原理,在高温下形成的贵金属蒸发物在排气管部由于温度降低促成贵金属凝结并随时间生长成足够大的微粒,跌落到玻璃熔体中,跟随玻璃熔体流入到下一个玻璃熔体传送系统中,直至最后形成的玻璃中存在贵金属夹杂物。
因此,仍然需要能有效且高效减少在玻璃处理过程可能影响玻璃质量的微粒的装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将气体空间中的夹杂物排出贵金属传送系统之外的降低玻璃中贵金属夹杂物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用于输送玻璃熔体的贵金属输送系统,在贵金属输送系统内,所述玻璃熔体的液面上侧设置有气体空间,气体空间连通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穿过玻璃熔体并延伸至贵金属输送系统外。
所述排气管的中心轴和贵金属输送系统的垂直轴之间的夹角为θ,且-15°<θ<15°。
所述贵金属输送系统的截面为圆形且直径为d1,排气管的截面为圆形且直径为d2,
所述玻璃熔体的液面与贵金属输送系统的水平轴之间的距离为h1,0.6d1<h1<0.8d1。
所述排气管在气体空间内的端面高于玻璃熔体的液面,且高度差为h2,0.1h1<h2<0.15h1。
所述排气管为L形,且L形的拐角位于贵金属输送系统外。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穿过玻璃熔体内部的排气管作为通道,所以排气管内的温度与玻璃熔体的温度相当,在排气过程中,贵金属蒸发物不易产生凝结,利于将气体空间的贵金属蒸发物排出贵金属传输系统,在排到贵金属传送系统外之后,温度会降低,此时贵金属蒸发物会产生凝结,并随时间生长成足够大的颗粒,此时形成的颗粒物被排气管隔离在玻璃熔体外,消除了由排气单元气体空间内产生的贵金属夹杂物,从而有效降低玻璃中的贵金属夹杂物,利于在含铂的玻璃熔体传送系统中制造高质量的玻璃。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排气管和贵金属输送系统之间设置夹角,利于加工,夹角较小,使排气管与玻璃熔体接触面积大,利于排除贵金属蒸发物,且使排气管四周的玻璃熔体分布较均匀。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贵金属输送系统和排气管的直径相互匹配,能够有效保证玻璃熔体的压力和流速,利于生产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504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