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气式柴火锅炉烟道热交换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842572.X | 申请日: | 2014-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1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周驹;黄艳文;童宏拓;杨军;钱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1/24;F28F9/06;F28F1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柴火 锅炉 烟道 热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气式的用柴火为热源的锅炉烟道热能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柴火锅炉是现有竹木加工企业使用的主要类型,其燃料通常是竹木加工剩余物,其使用成本低于燃煤锅炉,且没有SO2等危害较大的气体排放。但现有的柴火锅炉烟气中木灰含量较高,其烟气中的热能回收也不多见,既污染了大气环境,又没有进行热能的综合利用。CN203533592U的“烟气热能回收装置”和CN203928802U的“锅炉烟气热回收装置”,都是通过烟气管道在水中,与水产生对流进行热交换,属于一种水—气热交换。对于烟气管道在空气中进行的气—气热交换,因烟气中含灰量较高,容易使烟气管道内表面结灰而堵管,通管除灰不方便,影响热能的交换,鲜见有此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气体与气体间进行热交换的柴火锅炉烟道热能交换装置。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本气—气式柴火锅炉烟道热交换装置,包括烟道和风机,热烟气进口管和温烟气出口管置于主体的顶部,主体由上至下依次为上烟气室,散热群管体和下气灰室,上烟气室和散热群管体为活动连接,两者间有一条转轴,转轴对侧有定位插销,上烟气室和散热群管体内的中间均有处于同一平面的纵隔板,散热群管体的上面与下面分别有兼起横隔板作用的散热管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散热群管体上部有冷空气进口和相对侧的热空气出口管,热空气出口管中有吸风机,散热群管体内有多条竖向平行安装的散热管,每条散热管上有等间距斜安装的散热片,散热群管体与下气灰室固定连接,下气灰室一侧开有带小门的除灰口。
所述的上烟气室、散热群管体和下气灰室的横截面大小与形状一致。
所述的散热片在散热管外的安装斜度为20°-35°,散热片中间有散热管穿孔,外形呈缩小的三叶片风扇叶形。
所述的热烟气进口管的口径及形状与锅炉的烟囱配套,热空气出口管与吸风机进风管配套。
所述的散热群管体内纵隔板下侧边与下定位板之间有间距,此间距为通空气的气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主体采用分体转动式散热群管体,管内积灰清除方便,热交换效率高,气流流动参数稳定。烟气与循环空气折返式对流,延长了对流进行热交换的相伴路径,烟气中灰易沉积,减少灰在大气中的排放量。散热片呈电扇的单片扇叶形,且在散热管外一层层地斜向布局,散热面积大,流通畅顺,热交换更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以方形板为例的上、下定位板结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予以详述:参见附图,本气—气式柴火锅炉烟道热交换装置,包括烟道和风机,热烟气进口管10和温烟气出口管9置于主体的顶部,主体由上至下依次为上烟气室8,散热群管体14和下气灰室1,上烟气室和散热群管体为活动连接,两者间有一条转轴5,转轴对侧有定位插销11,上烟气室和散热群管体内的中间均有处于同一平面的纵隔板13,散热群管体的上面与下面分别有兼起横隔板作用的散热管上定位板7和下定位板2,散热群管体上部有冷空气进口6和相对侧的热空气出口管12,热空气出口管中有吸风机,散热群管体14内有多条竖向平行安装的散热管4,每条散热管4上有等间距斜安装的散热片3,散热群管体与下气灰室固定连接,下气灰室一侧开有带小门的除灰口16。
所述的上烟气室8、散热群管体14和下气灰室1的横截面大小与形状一致。
所述的散热片3在散热管4外的安装斜度为20°-35°,散热片中间有散热管穿孔,外形呈缩小的三叶片风扇叶形。
所述的热烟气进口管10的口径及形状与锅炉的烟囱配套,热空气出口管12与吸风机进风管配套。
所述的散热群管体14内纵隔板下侧边与下定位板2之间有间距,此间距为通空气的气道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425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燃动车组用油水热交换器及内燃机
- 下一篇:黄磷尾气的冷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