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外置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38277.7 | 申请日: | 2014-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5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于广滨;刘迪;陈巨辉;戴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5/30 | 分类号: | F23G5/30;F23G5/4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8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流化床 垃圾 焚烧 外置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外置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商用循环流化床锅炉,1982年投运的德国鲁奇公司的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就装备了外置式换热器,并且它后来成为鲁奇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最具特色和个性的部分。
但是,初期的鲁奇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因结构复杂、造价高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外置式换热器而言,它要求回料阀具有灰量调节能力。高难度的回料系统设计增加了用户对其可靠性的担忧。并且,由于外置式换热器置于炉外,它对锅炉膨胀和密封结构的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芬兰奥斯龙公司在循环流化床领域异军突起,它针对初期鲁奇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问题,推出了Py~flow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它的特点是取消了外置式换热器,回料灰全部直接进入炉膛,在炉膛上部布置有辐射式受热面。Pymflow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其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可靠而迅速打开了市场,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循环流化床锅炉市场的主导产品。
同时,德国拔伯葛(Babcock)公司推出了以中温分离和低倍率循环为主要特征的Ci~ofluid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它同样也取消了外置式换热器。
以Pyroflow型为代表的低成本循环流化床锅炉(无外置式换热器),在中小型燃煤锅炉的市场中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型化过程中,这种循环流化床的结构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蒸发受热面和过热受热面平衡布置的困难;床温难以控制;再热汽温缺乏调节手段;燃料适应性范围不广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外置式换热器。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外置式换热器, 其组成包括:一个或几个仓室组成的非燃烧鼓泡流化床,所述的非燃烧鼓泡流化床布置在锅炉分离器料腿下部高温热灰循环回路中,所述的非燃烧鼓泡流化床床体内部布置高温过热器蛇形管,所述的高温过热器蛇形管分别与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高温过热器进口集箱连接,所述的床体上安装有强化循环热灰流动和换热能力的两个进灰管和返灰管,所述的高温过热器蛇形管下方是均压风室,所述的均压风室端口布置有带小孔径流化风帽的布风板,所述的床体顶部左右侧安装有2个DN350耐热耐磨浇注的所述的进灰管,所述的返灰管是DN550耐热耐磨浇注的返灰管,所述的进灰管与旋风分离器料腿相连,所述的返灰管与回炉膛连接,所述的返灰管与返料室连通,所述的返料室的上端具有返灰溢流孔。
有益效果:
本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外置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外置式换热器为由一个或几个仓室组成的非燃烧鼓泡流化床,是布置在锅炉分离器料腿下部高温热灰循环回路中的气固换热装置,其内部布置有过热器、再热器或蒸发受热面。锅炉运行时分离器分离下来的高温热灰通过料腿进入外置式换热器,在流化状态下与布置在外置式换热器内的受热面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低温灰和流化风通过溢流孔(返灰口)及返灰管进入炉膛,重复进行物料循环及换热过程。
由于在外置式换热器内部只布置高温过热器管束,为了强化循环热灰的流动和换热能力,采用了2个进灰管 和1个返灰管的结构。外置式换热器顶部左右侧通过2个DN350耐热耐磨浇注进灰管与旋风分离器料腿相连, 外置式换热器前侧布风板中心底部通过1个DN550耐热耐磨浇注返灰管与炉膛水冷壁返灰口相连。锅炉左右2个旋风分离器分离下来的高温循环热灰全部进入外置式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然后再通过返灰管返回炉膛。罗茨风机送来的高压返料风先进入外置式换热器下面的均压风室,然后通过布置在布风板上面的小风帽进入返料室。由于采用小孔径的流化风帽,因此整个床面布风均匀,流化质量高。另外,床面靠近布风板处采取收缩截面形式,即布风板处床面积小于上部换热空间横截面积,这种设计提高了下部松动流化风速,对整个料层下部的少量粗颗粒的流化有较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382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电池的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可再进入的封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