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起重机司机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26765.6 | 申请日: | 2014-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694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伟;王积贤;崔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新科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3/52 | 分类号: | B66C1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534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重机 司机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司机座椅。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仓库等场合的起吊设备,在工程建设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起重机司机室是起重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为起重机司机提供封闭的操作空间,进行安全驾驶。现有的起重机司机座椅普遍沿用传统的“前苏联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司机座椅不可调,导致司机驾驶疲劳,同时无法根据实际需要实现转动以观察特殊位置的工作状况;
2.司机座椅与操控台分离,间距固定无法调整,导致司机无法安装个人身体条件调整最佳工作位置,同时在观察特殊位置的非正常坐姿下无法顺利操控起重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机司机座椅,能够解决现有起重机司机座椅的弊端,具备司机座椅与操控台一体式设计可同时转动的功能,减小了因驾驶员离开位置进行观察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起重机司机座椅,包括底座和活动座椅,所述的底座分为固定座、前后移动部和左右移动部,所述的固定座固定在下面板上,固定座上表面平行设置有三组前后移动滑槽,所述的前后移动部包括前后移动支板,前后移动支板的下表面对应三组前后移动滑槽设置有三组前后移动滑块,三组前后移动滑块分别对应设置在三组前后移动滑槽内,三组前后移动滑块的右端面分别对应连接三个前后移动直线步进电机,三个前后移动直线步进电机固定在固定座上表面;前后移动支板的上表面平行设置有三组左右移动滑槽;所述的左右移动部包括左右移动支板,左右移动支板的下表面对应三组左右移动滑槽设置有三组左右移动滑块,三组左右移动滑块分别对应设置在三组左右移动滑槽内,三组左右移动滑块的后端面分别对应连接三个左右移动直线步进电机,三个左右移动直线步进电机固定在前后移动支板上表面,左右移动支板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内设置有轴承,活动座椅的转动轴与轴承内圈固定,活动座椅的转动轴外圈固定有大齿轮,左右移动支板上竖直设置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小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啮合;所述的活动座椅包括转动轴和固定在转动轴上端的座椅本体,所述的座椅本体下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左操控台水平滑动支杆和右操控台水平滑动支杆,左操控台和右操控台分别与左操控台水平滑动支杆和右操控台水平滑动支杆滑动连接;座椅本体下表面两侧还分别固定有左操控台直线步进电机和右操控台直线步进电机,左操控台直线步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左操控台右端面,右操控台直线步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右操控台左端面。
所述的左操控台和/或右操控台上还设置有报警装置,报警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设置在起重机操作室外侧下表面的多组人体信号检测装置,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还通过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连接继电器线圈,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左操控台或右操控台内起升电机的控制电路中。
所述的人体信号检测装置采用红外传感器。
所述的报警装置采集声光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可调式座椅,不但能够对座椅进行的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还能够进行转动,驾驶员在观察左侧、右侧和后侧的情况时,再无须站起离开座椅观察,减小了因驾驶员离开位置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将左操控台和右操控台一体设计,使得左操控台和右操控台能够随可调式座椅一起转动,更利于驾驶员的准确操控。本实用新型中,左操控台和右操控台能够调节与座椅本体之间的距离,驾驶员能够根据个人自身身高和臂长进行调节,保证使用的舒适性,降低操控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后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左右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座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新科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新科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267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