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24700.8 | 申请日: | 2014-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2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赵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中碧海蓝天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36001 四川省巴中市巴***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虹吸 液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向液体中注入气体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时需要向污水中注入空气,水产养殖中需要向池塘中提供氧气,在食品、药品、化工等领域,也经常需要向液体中注入气体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鼓风机将将气体注入液体中,这样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通过鼓风机直接向液体中注入气体,还存在绝大部分气体直接从液体中逸出,气体在液体中溶解量很少的问题。
授权公告号为CN100577583C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液体注气系统,该系统利用上下游之间的液位差,液体从上游供液装置流入到下游储液装置,同时将管道中的气体注入到液体中。该系统避免了通过鼓风机直接向液体中注入气体,不过该系统使用的是翻板式或翻斗式注气机,由于液体注气系统需要频繁翻转,翻板15秒至30秒翻转一次,除检修时间外常年累月处于工作状态,所以相关翻板或翻斗的零部件很容易磨损而出现故障,在大规模运用中,一是很难发现故障,二是维修量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包括上储液箱、下储液池、连接管、气体支管,连接管入口段呈倒U形或倒V形并位于上储液箱内,连接管穿过上储液箱并插入低处的下储液池的下储液池液面以下;上储液箱之外、下储液池液面以上的连接管上设置二次虹吸结构,所述二次虹吸结构为连接管向上弯曲后再向下弯曲,并形成液封的结构;连接管入口段倒U形或倒V形的最高处和二次虹吸结构之间设置支管开口,气体支管的一端与支管开口相连,气体支管的另一端为进气口,进气口的高度不低于上储液箱的上储液箱液面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管穿过上储液箱的底部,支管开口设置于上储液箱底部位置的连接管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气体支管的进气口的高度不低于连接管入口段倒U形或倒V形顶端的高度。
需要注入下储液池的气体存于连接管和气体支管内,上储液箱储液增多使上储液箱液面上升,上储液箱中的液体从连接管的倒U形或倒V形结构的一侧进入连接管,当上储液箱液面上升至倒U形或倒V形结构处,液体开始溢流至二次虹吸结构内,并形成液封结构,此时,连接管入口段尚未出现虹吸现象,液体继续溢流使得液面上升至二次虹吸结构发生虹吸现象的液面,二次虹吸结构内出现虹吸现象。二次虹吸结构内的虹吸现象使二次虹吸结构以上的连接管内形成瞬时负压,该瞬时负压导致两个效果:第一、触发连接管入口段倒U形处的虹吸现象;第二、使气体支管从进气口瞬时快速吸入气体。从而,加快了连接管内液体的下流速度,提高了向下储液池进行注气的深度。最后,直到上储液箱内的连接管不能吸取液体,虹吸现象自动停止,上储液箱再重新储液,再等待下一次注气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利用虹吸原理,结构简单,工作状态无任何机械动作,完全避免了机械故障,维护工作量极少;
第二、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制造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使用效果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第三、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可通过改变上储液箱大小、调整连接管入口段倒U形或倒V形的长度或者改变连接管的长短和直径,方便地调整注入下储液池中液气比;
第四、二次虹吸结构处的虹吸现象触发连接管入口段的虹吸现象,并使气体支管从进气口瞬时快速吸入气体,这样的双虹吸液体注气系统加快了连接管内的液体下流的速度,提高了向下储液池进行注气的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上储液箱1、上储液箱液面11、下储液池2、下储液池液面21、连接管3、二次虹吸结构31、支管开口32、气体支管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中碧海蓝天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巴中碧海蓝天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247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