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吊耳焊接用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22666.0 | 申请日: | 2014-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4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林刚;刘胜男;温仕伟;王强;李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阳市东汽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0 | 分类号: | B66C1/10;B23K3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王云春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轮机 起吊 工具 横梁 焊接 用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制造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吊耳焊接用工装。
背景技术
燃汽轮机由于其清洁环保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并在近几年大力扶持。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每台机组必备1-2套,它是燃气轮机伴随转子厂内加工、电厂安装以及电厂机组检修、改造必需的专用起吊工具。不同燃机机型中,转子起吊工具横梁通用性较强,起吊工具横梁规格为:长度约11米、宽度约0.6米、高度约1.5米,重量约7000Kg,起吊质量高达139.5吨。转子起吊工具横梁属于专用起吊工具,属于组焊件,焊后整体加工完成后需要在两吊耳侧板上开设起吊销子的圆孔,该两个圆孔孔径较大(大于200mm)且它们的孔径相等,为保证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需要采取数控镗孔,加工时,需要反复装夹与起吊,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加工周期长。同时制造过程中需要反复转运,由于总长近11米,需要拖车,运输成本高。为此,吊耳侧板及其上的圆孔改为在焊前单独加工,完成后再焊接于横梁本体相应部位,然而,由于缺少保证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组装装备,焊接时如何保证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便成为了难题,焊接时,需通过多次反复测量、调整以满足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要求,费工费时,工作效率低、成本高,同时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精度也无法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吊耳焊接用工装,应用它能够保证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吊耳的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吊耳焊接用工装,包括
连接件;以及
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件相对两侧、外径与所述吊耳的两吊耳侧板的圆孔内径相适配并同轴布置的第一、二定位件;
其中,所述第一、二定位件能够分别一一对应套装于所述两圆孔内。
所述第一、二定位件在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吊耳侧板的厚度。
所述第一、二定位件在轴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吊耳侧板的厚度的1.5倍。
所述第一、二定位件均呈圆柱状。
所述连接件呈板状或柱状。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二定位件一体制成。
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的轴向侧壁具有工装吊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二定位件分别穿装于吊耳侧板的圆孔内,该两吊耳侧板间的距离调整到所需尺寸,从而将该两吊耳侧板定位,然后将该被定位的两吊耳侧板与燃气轮机起吊横梁本体的相应部位组焊固定,完成热处理消除焊接应力后,拆除本实用新型。由此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对两片吊耳侧板进行定位,快速、简单地保证了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加工完成后两吊耳侧板上的圆孔的同心度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 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功效,并可依照本说明书的内容来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图1及图2只是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10,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涉及该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10的其他部件及形状结构,因此图1及图2 中仅简单地示出了该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10的大致结构,显然实际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10的形状结构比较复杂。图1及图2示出了该燃气轮机起吊工具横梁10的横梁本体11及连接于该横梁本体11上的两吊耳侧板12,该两吊耳侧板12分别具有装配起吊销子的圆孔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阳市东汽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德阳市东汽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226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