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茶籽烘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18759.6 | 申请日: | 2014-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8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龙健康油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5/18 | 分类号: | F26B15/18;F26B21/00;F26B25/00;C11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400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烘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籽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茶籽烘干机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占地面积较大,烘干效果没保障,如中国发明专利ZL201410445017.8公开了一种箱式油茶籽烘干机,该油茶籽烘干机虽然采用了第一条形挡板和第二条形挡板来实现自动翻料,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方式依然无法保证茶籽受热均匀,而且为实现自动翻料而额外需要很高的能耗,占地面积也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烘干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的茶籽烘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籽烘干装置,空心长方体的壳体内安装有错列布置的多层输送带,每层输送带之间的间距大于200mm;壳体壁上于每层输送带之上空间的上部位置,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外接热源进风;壳体侧壁上于最上层的输送带上方位置设置有上料口,壳体外设置有进料带从地面连通上料口;壳体侧壁上于最下层输送带位置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带连通出料口内外。
所述壳体壁上还设置有观察口。
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每层四个以上等高均匀分布。
所述输送带环内设置有鱼骨式的支撑,鱼骨支撑的材质为碳钢。
所述输送带为碳钢网两侧固定链条,链条节距小于80mm,输送带厚度大于50mm。
所述进料带为刮板输送带,所述出料带为平面输送带,所述出料带水平设置。
所述热源进风在通过出风口出风时温度小于等于80℃。
所述每层输送带之间的间距为500mm。
所述输送带的速率、层数以及壳体的高度满足产品从进入壳体内至出壳体外的时间为16~18小时;所述输送带、进料带、出料带速率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①结构简单,无论是制造还是组装都很容易,企业无需花费过多精力在特别结构定制和使用过程维护方面;②成本低廉,没有不必要的结构设置,也没有不必要的能耗,无论是制造成本还是使用成本相对于现有技术都极大的降低;③占地面积小,采用多层设置,很好的利用立体空间,避免了平铺式设置所带来的占地面积大的麻烦;④烘干效果好,茶籽在烘干过程中持续全面受热,受热很均匀,完全避免了单面受热造成的受热不均、含水量不达标,尤其避免了现有技术的翻料过程中大部分茶籽未得到均匀翻面所造成的受热不均、单面受热过多等情况;⑤容易控制,没有过多的异种设备需要控制,极大的降低了控制的复杂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壳体,12-输送带,13-减速电机,14-进料带,15-出料带,21-上料口,22-出风口,23-出料口,24-观察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茶籽烘干装置,空心长方体的壳体11内安装有错列布置的多层输送带12,每层输送带12之间的间距大于200mm;壳体11壁上于每层输送带12之上空间的上部位置,设置有多个出风口22,出风口22外接热源进风;壳体11侧壁上于最上层的输送带12上方位置设置有上料口21,壳体11外设置有进料带14从地面连通上料口21;壳体11侧壁上于最下层输送带12位置设置有出料口23,出料带15连通出料口23内外。
由此设置,通过减速电机13带动,持续恒速保持热源进风,即可很轻易的完成茶籽的烘干。
为保证易于使用、易于维护,需要具备实时观察内部运行的情况,因此所述壳体11壁上还设置有观察口24。
为进一步保证烘干效果,所述出风口22的数量为每层四个以上等高均匀分布。
为保证输送带12的承载能力,所述输送带12环内设置有鱼骨式的支撑,鱼骨支撑的材质为碳钢。
为进一步保证输送带的承载能力以及茶籽的烘干效果有保障,所述输送带12为碳钢网两侧固定链条,链条节距小于80mm,输送带12厚度大于50mm。
作为进料带14和出料带15的最优选方案,所述进料带14为刮板输送带,所述出料带15为平面输送带,所述出料带15水平设置。
为避免过高的温度影响烘干效果,所述热源进风在通过出风口22出风时温度小于等于80℃。
作为每层输送带12之间的间距的最优选方案,所述每层输送带12之间的间距为500mm。
作为保证整体烘干效果的最优选方案,所述输送带12的速率、层数以及壳体11的高度满足产品从进入壳体11内至出壳体11外的时间为16~18小时;所述输送带12、进料带14、出料带15速率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龙健康油脂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大龙健康油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187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杂粮烘干塔
- 下一篇:一种隧道式燃气烘干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