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98739.7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79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廖剑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剑豪 |
主分类号: | B60R21/00 | 分类号: | B60R21/00;B60S9/2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中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3 | 代理人: | 薛家驹;白永才 |
地址: | 528322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全天候 自救 装置 | ||
1.一种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包括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件可分拆安装于车体底部,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独立充气腔的主气囊(1)与副气囊(2),主气囊(1)与副气囊(2)分别嵌装有可供独立充气腔气体用的气体分流装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流装置(3)有与供气部件(6)连接的入气口(31)及与独立充气腔室连接的出气口(3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1)包括第一左平衡气腔(11)、第一右平衡气腔(12)、第一浮力气腔(13)及第一浮力副气腔(14),第一左平衡气腔(11)与第一右平衡气腔(12)分别设置于第一浮力气腔(13)的左右两侧,第一浮力副气腔(14)对应车体前车端设置于第一浮力气腔(13)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平衡气腔(11)、第一右平衡气腔(12)、第一浮力气腔(13)及第一浮力副气腔(14)分别通过导管(4)与气体分流装置(3)的出气口(32)连接,且第一左平衡气腔(11)与第一右平衡气腔(12)通过导管(4)相互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囊(2)包括分别与气体分流装置(3)的出气口(32)连接的第二左平衡气腔(21)、第二右平衡气腔(22)及第二浮力气腔(23),第二左平衡气腔(21)与第二右平衡气腔(22)分别设置于第二浮力气腔(23)的左右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平衡气腔(21)、第二右平衡气腔(22)及第二浮力气腔(23)分别通过导管(4)与气体分流装置(3)的出气口(32)连接,且第二左平衡气腔(21)与第二右平衡气腔(22)通过导管(4)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4)分别设置于主气囊(1)与副气囊(2)的内壁面上,且导管(4)上设有确保独立充气腔之间密封性用的密封件(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气体分流装置(3)入气口(31)连接的供气部件(6)为车载驱动供气缸,或为气胎件,或为外部供气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1)与副气囊(2)的外侧壁上分别设有锁紧扣件(7),锁紧扣件(7)上有锁紧主气囊(1)与副气囊(2)用的可分拆的锁紧件(8)。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全天候自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1)与副气囊(2)的外侧壁的外侧壁上分别设有固定扣件(9),固定扣件(9)上有可将主气囊(1)与副气囊(2)固定于车体底部用的固定件(10),固定件(10)连接于车体前端架、前车轮固定架、后车轮固定架或车体后端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剑豪,未经廖剑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9873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