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84304.7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9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韦业忠;徐莉;张伟;赵明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出 焊漏焊防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错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汽车制造业中使用的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
背景技术
引出焊的应用,在人工和自动化生产方式之间提供了一个满足较低制造成本和一定自动化程度的精益化平衡,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车身制造领域。但因人生理条件长期处于同一动作下,易造成麻木或记忆等失误,造成漏焊现象时有发生。这类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将直接影响公司品牌形象,并且会给客户造成较大的麻烦和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重复使用、占用空间小、减少过检人员,完全可以实现防止漏焊的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包括杠杆式阀、检测摆杆、气缸、行程开关和夹具气路,所述杠杆式阀与检测摆杆连接,所述杠杆式阀与气缸连接,所述行程开关与气缸连接,所述行程开关与夹具气路连接,所述检测摆杆检测端位于每组补焊焊钳中至少一个焊接钳头一侧,所述夹具气路与夹设在零件上的夹具电控式连接,所述杠杆式阀、气缸和行程开关组成检测回路,所述检测回路与夹具气路串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还可以是:
所述夹具气路包括夹具开关、夹具指示灯和气源,所述气源与所述行程开关连接,所述夹具开关与夹具电控连接,所述夹具指示灯与夹具开关连接。
所述夹具气路设置于夹具箱体,所述夹具箱体与气源相通,所述夹具开关包括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下部穿过所述夹具箱体上下移动。
所述夹具箱体下设置有支撑所述夹具箱体的支架。
所述检测摆杆的检测端后侧设置有限位块。
还包括防护罩,所述检测摆杆和所述杠杆式阀位于所述防护罩内。
所述杠杆式阀与第一进气装置连通。
所述行程开关与第二进气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包括杠杆式阀、检测摆杆、气缸、行程开关和夹具气路,所述杠杆式阀与检测摆杆连接,所述杠杆式阀与气缸连接,所述行程开关与气缸连接,所述行程开关与夹具气路连接,所述检测摆杆检测端位于每组补焊焊钳中至少一个焊接钳头一侧,所述夹具气路与夹设在零件上的夹具电控式连接,所述杠杆式阀、气缸和行程开关组成检测回路,所述检测回路与夹具气路串联。这样,使用时,将各检测摆杆设置于每组补焊焊钳中至少一个焊接钳头一侧,当没有进行焊接时,杠杆式阀和行程开关以常断方式接入检测回路中,气缸行程为零,行程开关对夹具气路没有任何作用,此时夹具气路断开,夹具气路不会对夹具任何作用,当焊接时,检测摆杆受到电磁力的影响,检测摆杆的检测端摆过预定角度,使得检测摆杆的另一端触发杠杆式阀接接通第一进气装置,气缸打开,气缸的伸出杆伸出,并与行程开关接触,触发行程开关,行程开关接通第二进气装置,使得夹具气路接通,夹具气路与夹具之间可以进行电控控制,即如果漏焊,夹具气路不能对夹具作用,因此夹具不能被打开,而焊接后夹具可以打开,有效防止漏焊,另外,由于各组成部分均比较小,占用空间不大,而且均为自动控制,不需要人员进行检测,因此节省人力资源,另外每组补焊焊钳内的每个焊接钳头依次通过铜线连接,因此焊接时每组补焊焊钳内的焊接钳头均是同时进行补焊,由于可以同时检测出每组补焊焊钳是否均进行了焊接,因此补焊检测效率高。可以将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固定在框架上,相同车型的相同零件的补焊可以重复使用而不改变各检测摆杆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实施例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实施例检测回路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实施例气路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引出焊漏焊防错装置检测摆杆和杠杆式阀连接示意图。
图号说明
1…零件 2…焊接钳头 3…夹具
4…检测摆杆 5…行程开关 6…气缸
7…杠杆式阀 8…夹具开关 9…夹具指示灯
10…引出焊铜板 11…支架 12…夹具箱体
13…开关按钮 14…限位块 15…防护罩
16…第一进气装置 17…第二进气装置 18…气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843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